中国时报发表社论称,莫拉克台风肆虐台湾,酿成台湾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风雨灾害,迄今死亡人数都还不能确定,惟可能上看两百。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死亡人数两千四百余人,但那是地牛翻身,数十分钟之内就墙倒垣塌,科学上事前既无法预知地震,也不容易有什么防范准备、迁徙避难的安排。但是台风则不同:事前有路径分析、卫星预判、雨量推估,而灾害发生通常也有数十个小时的缓冲时间,并非瞬间遭逢大变。但不幸的是,即使我们有这么多的机会避免巨灾,莫拉克还是造成至少百人的死亡与失踪。如果甲仙乡几个村落被掩埋之事没有奇迹出现,此次水患恐怕死亡人数还会攀升。
为什么一个中度台风会造成这么惨重的伤亡,值得我们做比对与检讨,而最适当的比较参考,就是二○○○年七月廿二日的八掌溪事件。当时,瞬间雨量大,造成山洪暴发,危及八掌溪上工作的四名工人。岸边友人联系呼救,甚至连媒体都已架设机组直播现场,但当局却始终未能及时赴援。短短两个小时之内,溪水逐渐上涨,终至冲走了待援的四名工人,事后其尸体在下游被发现。八掌溪事件虽然死亡人数仅四人,但由于媒体现场直击,其震撼人心效果极强,也衍生出后续一连串的舆论抨击与政治效应。
八掌溪事件与此次南台湾水患有许多相同之处;抛开事前气象预报或有的雨量误差不谈,其所凸显的问题都是防灾与救灾效率。在事前,当局在南北水荒的压力下,多少都希望这个来犯的中度台风能带来一些雨量以纾解旱象,故对于防灾掉以轻心。整个当局体系从“中央”到地方,对于一千多毫米的雨量预报不以为意、对于撤离的建议虚应故事、对于土石流的警示漫不经心,终于蹉跎掉了减少损害的黄金机会。
在灾害逐步浮现之后,整个行政当局的救灾调度慌乱,连海外CNN都忍不住严辞批评。叫车车不来、调兵兵不动、事事走公文,又不知道浪费了多少宝贵的时间。就连到灾区视查的当局大员,都应对无度,也无法抚慰受难民众的苦难心情。八月八日以来死伤日益增加、损害逐渐扩大,而人民对当局的不满亦开始快速累积,良有以也。
如果拿八掌溪事件与此次台风的灾情做一对比,读者当能发现若干政治责任的对比。当时民进党的陈水扁“总统”甫接大位,一切都不进入状况,而现在的刘“内阁”号称是“准备好了”的老团队,但比起手忙脚乱与协调失度,却是毫不逊色。八掌溪事件时地方县长是国民党的李雅景,与“中央政府”党派不同,但舆论却一律归责“中央”,很少有人在“中央”与地方权责上做文章。但八八水患迄今近一周,却颇有“中央”/地方责任归属的推诿。显然,十年来台湾救灾防灾、保卫百姓的本事没有多少进展,但政客们自我防卫的厚颜能耐,却有大幅的提升。
八掌溪事发两日后,仅上台两个月的“行政院长”唐飞展现责任风范,向陈水扁请辞。唐飞后来虽获慰留,但“副院长”游锡堃辞职获准,其下“消防署署长”与“副署长”、“警政署长”、“空警队长”等均记大过,嘉义县长被弹劾,其余大小官员被惩处者近廿人。平心而论,政务官请辞倒不见得有利于后续灾难的抢救,但知耻近乎勇是民主政治的ABC。毕竟官员要有责任伦理的观念,才能给以后的灾情处理惕励与警示。八掌溪事件民进党“政府”道歉再道歉,并且以行动向社会宣示其知耻的态度。八八水患死伤二百人,当局承担责任的表现,恐怕是远远不如的。
保卫家园、减少伤害、提升人民福祉是当局最大最大的职责。不久之前,“立法院”预算中心公布了若干行政当局执行救灾防灾预算的疏失,但是我们号称善打正规战的“行政院”似乎不以为意。救灾虽然是“万一”的事,但救灾却是最典型、最需协调战力的正规作战。平常不演练,灾害来临时就必然手忙脚乱。八八水患正规作战打成这样,比起九年前的八掌溪,不论就伤亡灾情与责任承担来看,都是惨不忍睹的。(原题:从八掌溪事件看八八水患)
作者:
中国时报
编辑:
张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