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报:投千亿治水,何以南台湾仍成水乡?
2009年08月11日 09:20华夏经纬网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联合报发表社论称,莫拉克台风引进豪雨,水淹南台,灾情让人不忍卒睹;“朝野”必须全力以赴,投入后续抢救及灾后重建。其实,当局并非不了解水利之重要,近年更大手笔投入八年一千多亿的治水预算,结果却是越治越淹,让人困惑。其间失落的环节,必须潜心反省,重整治水思维,才能防止悲剧一再重演。

这次莫拉克台风和西南气流产生的惊人牵引作用,远远超乎想象,短短几天降下超过一年的雨量,又适逢大潮,积水难退,是这场世纪水患的大背景。再加上气象预报一直将焦点防灾地区放在北部,导致南台湾受到轻忽。撇开这些因素不谈,若追问当局近年花大钱治水究竟发挥了什么效用,就这次的灾情检视,恐怕只能令人摇头。

以这次灾情最惨重的高屏为例,有些乡镇如佳冬、林边、甲仙,原本就是易致水患的地区。三年半前,扁“政府”提出八年八百亿的治水条例,“立法院”还追加到一千一百六十亿;其中首期三百亿元就用在“易淹水地区”的水患治理,但为何这些低洼乡镇没有被纳入改善计划?那数百亿的庞大治水经费究竟被用到哪里去了?或者当局只在周边作了零星整治,却反而集中强化了当地的灾情?

要花大钱才能治水,这是台湾民粹政治的一张大牛皮;再加上蓝绿恶斗、“中央”用水利经费来绑桩地方,也就越发使治水的规划和事权偏离正轨。事实上,治水从来不是一蹴可几的工作,除了金钱,它更需要的是体系性的专业规划,以及更多经常性的细心维护。但从“千亿治水”的失利,我们分明看到台湾水利建设出现了许多畸形现象:

其一,只强调建设,却轻忽保养。由于有太多经费要在限期内花掉,所以水利部门的工作就是不断巧立工程名目,并想方设法将其发包出去。但水利建设是需要完整规划、且高度维护的工程,特别预算被用在建设,水利部门的保养经费相对紧缩,维护工作便也受到轻忽。这次,南台湾一夕变成“水乡”,主因是至少有十条以上的溪流溃堤;试想,放着基础的河川堤防不维护,却拚命在那里加盖抽水站、买抽水机,这不是本末倒置吗?再看,这次全台有二十座桥断裂,有些桥梁完全没有警示人员或设备,导致无辜民众坠河,这也是难以想象的事。

其二,治水体系呈现“强政治、弱行政”。治水,包括防灾和救灾,都是高度专业的工作;但过度政治化的结果,就出现权力挂帅、专业退位的现象,体系的横向乃至上下联系都支离破碎。狭窄的西部走廊兴建了多条“国道”和高铁,当然会破坏地方水文,形成以邻为壑状态;但要如何解决地方建设导致的水文破坏,“水利署”有发言权吗?光看这次“中央”救灾指挥中心的运作,马英九和刘揆都在巡视途中受阻;可见,权位再高然而信息依旧不足,无助于指挥大局。那么,为何不让更专业的人来指挥救灾?

其三,轻重失调,弊端丛生:当年八年八百亿特别预算提出时,即遭批评缺乏具体计划;后来执行时更难免徇私,导致治水优先级失度,而许多大小官员更因而卷入官商勾结及贪渎的弊案。前经济部次长侯和雄一人即身涉七案被判近七年,可见其中牵涉利益之庞大。若要防止治水预算继续遭到滥用及虚掷,当局应邀集专家成立特别委员会,来监督并导正特别预算的运用。否则,花了大钱,大水照淹,这对得起人民吗?

治水,不是在拚人气,也不是比辛劳,更不是比砸钱。如果胸中没有土地总体规划的见识,没有惜民爱物的襟怀,没有敬畏天地的精神,不可能做好治水大业。在八七水灾半个世纪后,八八水灾又给了我们一次当头棒喝。

治水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联合报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