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断式税改 将侵蚀马英九民意基础
2009年08月06日 10:20华夏经纬网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在过去数周,“行政院赋改会”对于能源与污染税的规画有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不仅让外界看得头昏眼花,也令社会大众再一次领教了“赋改会”整体运作的错误与盲点。让我们先回顾事件发展,再评论其背后的运作机制。

台湾节能减碳效果不彰,平均每人二氧化碳排放名列世界前茅,皆为众所周知。因此,马当局若要以课税方式抑制能源使用与减少污染排放,当然是个正确的方向。依“赋改会”研究报告,将来要统合目前散见于各“部会”的税、捐、费诸多项目,改以能源税、环境税整合,并在十年间逐步调升税率。研究报告用计算机模拟估算,十年后单单从能源污染税项下就能收到约八千亿的税收,将可取代目前的若干所得税。由前引数字可知,这样的变革规模,实在与现行所得税与营业税为主的税制“差很大”。

在八月三日绿税“翻案”之前,该案已经在“赋改会”工作会议与“行政院”内部会议中提出多次报告,经高层裁定之后,才发交六月十九日“赋改会”的委员与咨询委员联席会议讨论。会中“行政院邱副院长”公开裁示:“税额逐年调整,会议上已达共识。…冲击应举行公听会向产业界说明。”在当天会中,会场虽有争辩但杂音不多,大家都行礼如仪。无奈六周之后,利益团体显然还是找到了游说切入点,活生生地把先前通过的共识方向给推翻。

平心而论,绿税议案有没有经过充分讨论呢?其实没有。能源与污染税都是“寓禁于征”的税种,其目的是为节能减碳而非税收,本质上就不应以未来税收做为估算标的,更不宜由能源税所增税收去谈所谓租税中立。能源与污染税是消费税的性质,其为间接税、可以转嫁,与所得税“量能课税”的本质天差地远。要在十年之内以能源污染的消费税大幅取代所得税现制,本身就是个有争议的议题。更何况,节能减碳终究不是“赋税”改革委员会的任务宗旨,也不该以租税扛起环境保护的所有重责大任。由绿税研议跳跃到租税中立,也凸显了“行政院”主事者的外行。

成立“赋改会”是“马总统”的政见;该会一年多来已经讨论了十数种大小税目的加加减减。这么多的税目税项加减之间,究竟有什么总体判准原则呢?这个问题在学理上无解,但是在政治实务上,答案却非常简单,惟“选票”二字而已矣。“马总统”当然了解,个别的减税有利于其选票扩充,但由于税收不可能样样都减,故在租税与建设的整体架构中,必然有一个升升降降的最佳组合,依此施为才能够增加选票、扩大民意的支持。支离破碎地回应利益团体的个别要求,固然让“赋改会”政客得以轻松地糊弄,却是有害于整体选票布局的。

因此,我们并不非难绿税政策的转变,但必须要责怪“赋改会”与“行政院”的决策模式。租税是必要之恶,也是一个整体,总要在诸多选项之中斟酌取舍,万万不宜一项一项分开来谈。一旦“赋改会”将遗产税、所得税、绿税、投资保单税、吨位税、资本利得税、奢侈税、租税补贴等议题切割讨论,就必然会产生诸多前后矛盾。此外,个别议题逐一定案,也方便利益团体动员游说,导致行政当局无法在关键处予以抵挡,最后往往形成租税架构向工商团体与少数富人一面倒的局面。过去一年间“赋改会”拼拼凑凑的所谓改革,对于“马总统”的民意基础,绝对只有侵蚀作用。

就程序而言,“赋改会”显然也还拘泥于威权体制的余绪,诸多重大案件都要先呈报高层拍板,才敢提到“赋改会”讨论,直将一个专业的“委员会”贬抑为“行政院”的橡皮图章。就议题实质内容而言,一个涉及八千亿税收的绿税重大改革案,居然也能在短短一次会议中由“行政院”高层定案,也显示出整个决策体制“官大智能高”的阿谀气氛。

“赋改会”成立一年多了,经历了若干次“政院”先拍板、会议再讨论的“真戏假做”场景,令人作呕。一年多下来,台湾的租税架构支离破碎:税率一个一个降、税收一分一分减、“主权”评等一日一日落。歹戏拖棚,台湾人民没有什么选择,但民意流失的凌迟,“马总统”不能坐视不理吧?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感动同情无聊愤怒搞笑难过高兴路过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彭远文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