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两岸关系融化、一波波大陆采购团涌向台湾之后,一个新的名词─CHAIWAN出现:简单讲就是大陆与台湾合作,在生产、研发、市场共享上的爆发力。未来只要两岸关系不变,CHAIWAN效益将逐渐加温。但,台湾最后是与大陆共享CHAIWAN之利,还是终被取代而沉沦,仍有待观察。
两年前,韩国媒体就曾以CHAIWAN报导陆台合作的影响,但当时限于两岸关系仍冻结,未成大气候。到去年之后,先是乘著两岸关系解冻、经贸加温之风,两岸经贸与产业互动加温。到全球金融海啸之后,大陆一方面为提振本身经济,推出大规模的扩大内需,另一方面也为拉进两岸关系,近月一波波的大陆采购团,将两岸经贸合作推上一个高峰,也让CHAIWAN之影响与未来,再度引起各方瞩目。
韩国所以会如此重视、对CHAIWAN如此敏感,主因当然是台、韩彼此一直是主要竞争对手,两地产品的相似度高达八成。过去,台商在“以投资带动出口”的牵引下,对大陆出口长期维持两位数成长,在大陆进口产品中,一度高占两成之高。但韩国却后来居上,挟著逐渐增加的投资,及自拥品牌的优势,到去年底,韩国产品在大陆市占率达9.9%,台湾产品跌到9.12%,反而落后韩国。
不过,在大陆采购团启动之后,台湾产品又逐渐上扬。以台、韩正面交锋最厉害的面板而言,今年台湾面板在大陆市场拿下近六成市占率,去年在大陆市占率近五成的韩国面板,被挤压到三成以下。其它产品类,从通讯、信息、家电、到LED照明、汽车等各项产品,在大陆采购团大举来台采购后,台湾产品市占率的回升,进而挤压到包括韩国在内的其它国家产品,也必然会逐步发酵。
而在CHAIWAN效益逐步发酵时,我们也可发现:因为和缓的两岸关系带来的强大的大陆采购团,绝对不是大陆官方对台湾的“施舍”,经济上绝对是“合则两利”的双赢。在得到台湾产业的全力支持后,大陆原本亏损的家电业者,第一季纷纷转亏为盈,原本姿态高、价格硬的韩国产品,价格纷纷出现松动。大陆业者更明白表示,着眼未来,大陆企业不仅要采购,更期望能深化两岸企业与产业的合作,藉著台湾强项的营销、创意、及生产管理,更强化大陆本土企业。
不过,台湾与岛内企业,都不应以这波的采购、挹注营收为满足点。不要忘了20年来“WINTEL”的教训。近20多年,全球成长最快的信息产业,被认为是由三家“公司”合作创立,打下的江山─INTEL英特尔的处理器、微软的操作系统(WINDOW视窗软件)、及“台湾公司”─包含大大小小、数不尽的上下游供应链构成所支持的硬件。
20多年下来,台湾固然建构坚强且完整的硬件供应链,科技产业成为台湾最傲人、最重要的产业。但,却因规格制定受限于海外、只能当“忠实的跟随者”,未能掌握关键技术又缺乏本身的品牌等因素,当其它两家企业仍享有四、五成以上的高额毛利时,台湾许多形似壮大的科技业者,却纷纷陷入“保四”、“保三”─即获利仅止4%、3%或甚至更低的窘境。
因此,对乘著这波CHAIWAN风而起的大利基,是让人既喜又忧。喜者是CHAIWAN风对台湾企业、产业短期的挹注与效益,可谓无庸置疑,看企业的产能利用率纷呈倍数增加即可知。但,中长期而言,这波采购风固然为企业冲出量,不过,未来是否又要回到“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打工模式,只分配到末端最低的获利,却不得不让人忧心。
到最后,CHAIWAN到底是真实的利益回馈,还是虚幻的一场梦呢?要让CHAIWAN的利基成为台湾经济与企业可长可久的利基,岛内企业不应仅满足于“卖东西”,更应藉此机会,透过策略联盟、联合营销、甚至彼此入股,从生产、营销、到品牌创立、规格制定等,都能“卡”到一个利基,以免重演信息产业发展最后落入低利、难以为继的窘境。
而当局方面,即使无能扮演正面角色,至少也不该扮演“阻碍”的力量;不要再以保守与自以为是的姿态,对企业的投资做行政指导与限制,而能从更长期与前瞻的产业观点着眼,为CHAIWAN追寻长期的利基与效益。
作者:
中国时报
编辑:
张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