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毕业,麻省理工全额奖学金,一般人眼里可望不可及的完美人生序幕,却被某些人视作天上的浮云。20岁的柳智宇就要这样做了,新闻报道,北京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的柳智宇,放弃申请到的麻省理工学院全额奖学金,选择了到凤凰岭龙泉寺修习佛学。

媒体放大镜下,目前还是居士的柳智宇“压力很大,暂时离开寺庙,找地方安静”去了。网上亢奋的人们,自认为参与了一场有关国家、家庭、教育、责任问题的讨论,到最后发现,需要审视的是自己,从柳智宇身上人们看到了一些久违的东西。[详细][微博讨论]

弃学出家是正常的个人选择

柳智宇若出家也有因:一直爱好佛学

近日,—个关于北大大四毕业生“数学才子”柳智宇拒绝美国麻省理工全额奖学金,选择出家的帖子,在各大论坛迅速传播。在很多人看来,出家是因为看破红尘。

实际上,柳智宇高中时代就对佛学很感兴趣,他的高中老师文勇说,柳智宇是他从教多年来遇到的最优秀学子。“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如果传言是真的,那么他将来也许会为佛学的发展做出贡献。”文勇记得柳智宇高中时,就对经典很痴迷,而在读大学时候,他参加了耕读社,而社员也觉得柳智宇的选择并不出人意料。据悉“如果算上柳智宇,我们这个社团,三任社长都已经出家了。”柳父辟谣说:这是一起网络恶搞事件,“目前是不会有这样的事发生的”。

选择理想无可厚非 媒体无需娱乐化解读

柳父辟谣说:这是一起网络恶搞事件,“目前是不会有这样的事发生的”。他的校友蒋方舟说,我看过他的文章,知道他所有的思考都是一下子深入到最终极的问题,所以能够理解他选择皈依宗教作为归宿。另有网友表示,极有可能世间少了一个数学天才,多了一个圣宇大师。而实际上,即便柳智宇选择出家修佛学,也是遵循自己的理想。而他之所以成为媒体瞩目的新闻,更多的是因为他身上有个北大“数学天才”的名号和他拒绝的世界顶级名校麻省理工大学的奖学金。

单纯为生活所迫的选择才是可怜可悲的

看到一个选择出家的柳智宇,他是因为喜欢佛学而修行,是在践行自己的理想。而我们大多数人呢?很多人在高中毕业报考大学之时就开始判断哪个专业好就业、好赚钱,而等到进入大学校门之后,也不是跟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去探索、去追求,一样是在想要学点什么以后才能在这样竞争激烈的社会立足,很多人在花时间学习外语,考证考试,而如果问问理想什么,可能很多人都离自己当初的梦想很远很远了。

其实,一定程度上说,柳智宇的追随理想的选择才是应有的常态,而没有理想、被迫放弃理想和追求的毕业生才是可怜、可悲的。

 

调查

1.对于北大学子出家,你是什么态度?
支持,应忠于理想
反对,不能光顾自己
说不清
2.你现在的生活是否符合你的理想?
符合,感觉不错
不符合,感觉不爽
凑活
说不清
3.你会放弃现有的生活去追寻自己的理想吗?
会,人生难得几回搏
不会,现实已然不易
说不清
4.你对身边忠于理想不走寻常路的人怎么看?
都是些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怪人
谨向他们的个性和勇气致敬
跃跃欲试想效仿之
说不清
5.你认为本期专题质量如何?
很好
一般
很差
用户信息  
年龄  
职业  
 
有理想的人生是幸福的

人生而自由
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源

工作生活之余审视自身,张目四望,总会发现我们的身边缺少真正的快乐,一聊起来,似乎大家都过的苦哈哈的。难道人的一生就得是这样吗?不能再用“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这句话来解释,因为有些人就可以过得不一样,比如下面这个美国小伙。

马特生于1976年,美国康涅狄格州人,是个游戏软件工程师,他在网上可是个大红人,他得出名在于他在世界各地各大城市景点前的手舞足蹈的视频,他的舞姿可以说用“不堪”二字形容,但世界的广袤和各个民族的风情却在他的大熊般舞姿中被人瞻仰和神往。据他自己的描述,他原先的工作是制作电脑游戏,有一天,他突然对自己说:“天哪,我还要再花上两年的生命用于编写杀死所有人类的游戏么”,他开始周游世界,用他的周游世界的视频和快乐的舞蹈洗涤他以前的“罪恶人生”。

做自己想做的事
美好的人生不能没有理想

有人可能会有不同意见,认为西方人的社会形态,心理特征相比我们有太多差别,恐怕他们的那种无拘无束,率真果敢的生活态度是学不来的。那好,我们观察自己的近邻,来看2005年风靡日本由漫画改编的,有关摇滚乐的青春电影——《NANA》。

电影描述了一群年轻人以摇滚乐为理想,共同追求的故事。对摇滚的“热爱”使他们放弃了按部就班的普通生活。影片中青年人的实际处境,如人们眼中所不可或缺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已经完全被忽略,对于他们来说,最为重要的即是“理想”,《NANA》所呈现的世界自始自终呈现了这种理想主义,摇滚成为理想,理想超越了一切。这部电影在日本青少年中产生巨大影响。什么是NANA?谁是NANA?这个问题在今天一代日本青少年里,答案似乎是脱口而出的:“NANA,就是我!”

  • 周游世界的马特站在玻利维亚的乌尤尼盐湖中央起舞。

  • 《NANA》描述了一群年轻人充满理想和激情的生活。

为什么我们离理想越来越远

我们被高速的物质增长裹挟前行

经济的高速发展,让整个世界也快了脚步。城市里高楼一天天平地而起,穿梭其中的人们也都在以赶地铁的速度生活。一个人从20几岁大学毕业,要找工作要赚钱,找到工作就是上班、下班、加班、赚钱,而后和所有人一样,考虑结婚、买房、买车,养育下一代。在碌碌的人群中,往往分不清彼此的影子,因为大家都在忙碌,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世界里追赶彼此的节奏,到头来,到底是谁为我们选择了这样忙碌拥挤而“充实”的生活,我们是否想要这样的生活,我们也许已经忘却了。被经济发展和金钱、名誉、地位挟持着,我们已经记不起当初我们想要的那种或周游世界、或做个伟大科学家的梦想。

无保障、无安全感的生活何来理想

即便我们曾经拥有理想,我们也始终在心中为理想保留着一份空间而用青春去努力奋斗,但“理想总是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现在的年轻人被带上了“房奴、车奴、孩奴”等各种称号,加上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的困扰,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都在侵蚀着一代人的理想。

城市里日新月异的变化,让人们不得不重新估算自己的价值和安全感。“一无所有并不代表着不安。”无论是月薪8000元有房有车,还是月薪800元无房无车,最困扰80后的问题,并不是来自于物质条件,而是“10年后我是什么样子”。梦想的缺失,正成为社会中坚阶层的人共同的问题。韩寒说:“有些人就喜欢买房子,这没问题。但更多人是本身没有追求和信仰,住在租的房子里没有安全感。”

越是如此 我们就越应该坚持自己的理想

在很多人看来,柳智宇的决定是不明智的,北大的文凭,麻省理工的奖学金,必定是前途无量的。但他却可能选择出家,因为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执着地去做了。

切·格瓦拉说:“让我们忠于理想,让我们面对现实”。马丁·路德金说:“我有一个梦想。”忠于理想的人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 蜗居:房子埋葬了一代年轻人的梦想

  • 结束语Conclusion

    珍惜那份纯净的理想,珍惜心中那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凤凰网评论频道出品 | 编辑:霍默静 郭刚
    凤凰网原创专题,欢迎转载,但需注明出处。

    往期回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