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中波:善款“来有影去有踪”需放开慈善官方管制
2010年04月24日 07:29红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社会各界踊跃捐赠,如今这些社会捐赠资金是否全部到位了呢?针对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审计署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司司长徐爱生4月22日表示,社会捐赠资金99.9%已到位。(4月23日《京华时报》)

“天灾无情,大爱无疆”是现在媒体使用最多的句子。青海玉树地震后,亿万中华儿女心系玉树,来自全国各地、各式各样的抗震救灾捐赠款物纷纷涌向这个稀薄少氧的高原地区。光是央视晚会便募得善款21.75亿元人民币,金额超过了2008年央视汶川地震募捐晚会募得的15.14亿元。如今,审计署将汶川地震社会捐赠资金的到位及使用情况进行说明,无非是在提醒今年举牌认捐的企业或个人要有“良心”。

想想两年前的汶川地震,在表面热闹的捐赠现场后,在听完一些人的慷慨之词后,公众的确经历了一次次被推到舆论之巅的“诈捐门”事件—一部分企业开始“躲猫猫”,一些个人也玩“人间蒸发”,这些似乎说明了慈善捐款机制的不健全。正因如此,审计署发表汶川地震“社会捐赠资金99.9%已到位”的言辞,提振了人们信心,也进一步鼓舞了公众爱心捐助的热情。

但显然,相比对借慈善之名行作秀之实的企业或个人的痛恨,相对于捐款到位情况的说明,公众更想了解“已到位善款”的具体使用情况——那些在汶川大地震后像雪花一样片片飞至民政部、红十字总会、慈善总会等机构的善款,每一笔到底都用在了哪里?每个项目具体的用款数额和实际效果又是怎样的?

事实上,我们很少见到善款的调拨、使用规划的详细说明,也没有瞅到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倒是等来了不少诸如“捐赠资金被挪用、被乱用”的“小道消息”,看到了“80%左右的地震捐资进入了政府财政专户”的新闻报道,也见证了“干部违法违纪挪用滥用××万元”的铁证事实……这从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公众对现今捐赠渠道的信任,挫伤了群众的爱心。

而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公众把资金捐给慈善组织,最后由政府来执行项目”的运作机制。目前,官方对民间组织实行的是双重管理体制,民间慈善组织不但要到民政部门注册,还要挂靠一个业务主管部门。这直接导致了各类灾害发生时,捐资部分由半政府背景的慈善组织收取,但最终却大部分进入了政府财政专户,成为了政府的“额外税收”。

这种一些部门运作善款的“大包大揽”方式,没有向民间组织和百姓交待的意识,也很难去评估和监控,让人产生不信任感,进而被质疑、降低了公信力。而事实也证明,其的确容易成为引发“腐败、贪污”的温床。

所以,要想确保慈善的道德温情和纯洁无暇,要想公众重拾对政府及各类慈善机构的信任,要想将慈善举动变为更有“持久力”的行动,除了公开善款乃至救助资金的使用情况,更需要“健全机制”,逐步放开慈善领域的官方管制,给民间慈善组织以良好的发育和成长空间,再配以有效的监管体制,建立起使用和反馈制度完整的社会慈善机制,用民间捐赠的名义,公开、透明地进行项目运作,让每位捐款人心里有个明白账。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崔中波   编辑: 王尚喆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