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匡政:春晚不是国家的桃花源
2010年02月22日 09:30燕赵都市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作者:叶匡政

看了虎年的央视春晚,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现象,就是对春晚满意度的调查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央视市场研究公司的调查数据,称81.6%的受访观众认为今年春晚办得好。还有一个版本,是新浪网的在线调查,截至2月19日,有11%的网民投票为“好”,满意度刚超过10%。

我不想探讨这两个数据,哪一个更接近真实。至少我没有从家人和朋友口中,听到一个称赞春晚的。今年唯一能称得上亮点的节目,大概是刘谦的魔术了。

公众和媒体的评价,其实还是挺客观的。比如大家对春晚的舞台设计,称赞的居多,但再炫目和惊艳的舞美技术,如果没有精彩的内容做“瓤”,无疑也是聋子的耳朵罢了。

央视春晚变成了今天的模样,和它肩负的使命有关。春晚,本来不过是大家在除夕夜的一个联欢和消遣,却总有人盼着它能销魂。明星们筋骨欲断也好,满腔幽怨也罢,也只能强作欢颜。有人说这是春晚的潜规则,规则定得倒是绝无仅有,春晚在人们的心目中却变得可有可无了。

春晚早凭借除夕的合法地位,成了展示国家权威的一个重要仪式,它的模式化也就成为一种必然。20多年来,这种国家意识在一步步改变春晚的理念,比如将家庭富裕变成国家繁荣,亲人祥和变成民族复兴,亲情爱情变成爱国之情。一个本来有着民间色彩的联欢晚会,就这样一步步被染上了政治色彩。

这从今年的语言类节目就可看出。2009年人们记住了一些原本陌生的名字:邓玉娇、唐福珍、张海超、王帅;人们也熟悉了很多古怪的名词:躲猫猫、70码、被就业、楼脆脆、钓鱼执法、开胸验肺等。从这些词语中,民众感受到的不只是个人的勇气和担当,也体会到公共精神的成长与力量。但从春晚的语言类节目中,我们很少听到与这些热点新闻相关的只言片语,春晚明星们仿佛是活在桃花源里,从来不会去触及房价、反腐、拆迁等民众真正关心的问题。这才是中国喜剧界真正的荒诞剧。当明星们远离了民众的精神世界,把笑的尊严完全献给了主流话语,他们作为喜剧演员的价值其实早已丧失了。

春晚的歌舞类节目,更是如此。虽然也是狂欢的色彩和造型,但表达永远是程式化的,就是营造没有任何瑕疵的盛世景象,极少歌舞能摆脱对国家意志的宣扬。即使传统文化赋予除夕夜的那些意义,如敬畏时间、感恩自然、缅怀先祖等,也在春晚中被一步步弱化了。当春晚被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桃花源时,民众远离春晚、不满春晚甚至敌视春晚,也就成了必然现象。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如今各种名目的春晚越来越多。虽然名目繁多,但吸引的人群却越来越少,这恰恰表明春晚这种舞台联欢样式的衰落。我们似乎已经进入了一个消解春晚意义的年代。比如北京电视台,今年就跟央视较上了劲,一口气弄出了七、八台春晚。其中时间最长的,要数网络春晚,从初一到初六天天都有。我想,随着各种节目形式的不断累积,除夕夜的电视荧屏一定会出现变革。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叶匡政   编辑: 彭远文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