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9日,广州广从公路旁一个干涸的水沟里,一名年仅3岁的甲流重症男童周鸿都被弃尸。该事件中不少“疑问”一直索求答案未果,有网友甚至将此事评为广州2009年“头号谜团”。16日,广州市卫生、公安部门对事件调查情况进行了书面通报。卫生部门表示:医院救治有效、出院符合规定,但“不等于工作没有缺陷”;公安部门则介绍:“未发现有关人员涉嫌犯罪的事实”。(1月17日《广州日报》)
如果当地卫生、公安部门对事件的调查和通报为实,那么,依照当地卫生部门的说法,医院的工作缺陷仅仅是“不应拘泥规定,可以做得更好”;依照当地公安部门的通报,甲流患儿的家人,也没有因遗弃或故意杀人而涉罪。这就意味着,在该起事件中,公众的质疑,不过是“多虑”了。
从事件发生到当地卫生、公安部门站出来通报调查结果,其间足足一月有余。也许当地相关部门的调查,确实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能彻底查清事件的来龙去脉、是非曲直。但是,如果相关部门做到了尽早介入并及时通报事件调查,以更为积极和从容的态度去回应与应对,该起事件还会被评为广州2009年“头号谜团”吗?
笔者在此无意吹毛求疵地做“事后诸葛”,只是认为,在类似的公共事件发生后,相关职能部门的作为,不能一直走在公众的惯性质疑后面,疲于应付甚至是迟钝应对;同时,面对公众的惯性质疑,相关部门更不能有“吃饱了没事做”的腻烦心理。如果公众对这样的事件无动于衷并群体噤声,那才是出现了大问题。
检视广州该起甲流患儿被弃尸水沟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不难发现,即便当地相关部门有着这样那样的理由,但历经一个多月才给出调查结果的事实表明,在对待那些极端性、敏感性较弱的公共事件上,相关部门并没有养成足够重视并及时介入的习惯。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一些职能部门及其官员,并没有拿公众对那些“温吞”公共事件的质疑“当回事”,并没有意识到这种隐蔽方式导致的政府公信力流失更为严重。如何纾解公众被“习惯性漠视”导致的惯性质疑习惯,相关部门无疑需要表现出更多的理解、尊重并积极做出改变。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李记
编辑:
彭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