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国英:为什么底线道德会被重压在金钱之下
2009年11月16日 08:03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编者的话

不久前,长江大学15名见义勇为的大学生搭人梯救助落水儿童,3名大学生付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当大学生多次跪求后来赶来的打捞公司的船主施救落水者时,却遭到拒绝,船主称“活人不救,只捞尸体”。

这件事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更引发了许多青年读者的深层思考。有人说,如果说应从立法的角度解决问题,但法律面前贪官不是照样存在吗?有人说,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金钱成为丈量一个人价值的尺度,本无可厚非,医生治病也要收费……还有人说:我们天天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当意外发生,生死关头,为什么会出现一边是大学生救人,一边是打捞船主索费的冷酷现实?面对冷酷的现实,社会应该怎么办?我们应该怎么看?

为此《思想者》开辟《是非评说》专栏,就“为什么底线道德会被重压在金钱之下?”进行探讨。敬请关注。

近日,湖北长江大学的15名见义勇为大学生搭人梯救落水儿童、其中3名大学生付出了自己年轻生命的事迹在社会上被广为传颂。同时,这件事发生后,赶来的打捞公司船主薄情寡义的劣行也受到了人们的谴责。但是,人们在评论这件事引出的道德话题的时候,似乎意见不尽一致。本人应中国青年报编辑的邀约,谈谈自己的看法。

高尚行为和底线道德

一般而论,人具有趋利避害的特性。如果说,有利于个体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或资源谓之利,而不利于个体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或资源谓之害,那么,多数情况下人们趋利避害是人类进化的基本前提。如果每一个人总奉行与趋利避害行为相反的利他主义,人类的进化就完全不可理解。事实上,一切生命体都有趋利避害的特性,惟其如此,生命世界才有蓬勃生机。

但是,人生存在圈层重叠交错的共同体之中,这使人们之间对“利”与“害”的评价有相当大的差异,并且由此产生了社会行为的高尚、平庸和卑下的区分。当共同体的精英分子所倡导的高尚行为有极大影响时,人们甚至不愿意承认人的趋利避害特性。其实,趋利避害的基础行为与高尚行为两者完全可以并行不悖。

精神健康的人生活在共同体之中,而共同体的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有密切关系,所以,人们在某些条件下会不同程度地保护共同体的利益。当一个人爱家庭这样的小共同体时,人们会说他或她是一个负责任的人;当一个人爱一个组织或一个社区这样的大共同体时,人们会说他或她是一个可信赖的人;当一个人爱自己的国家这样的更大共同体的时候,人们会说他或她是一个有远见的人。当一个人的所有这些爱伴随自己的巨大奉献和牺牲的时候,人会称赞这个人是一个高尚乃至伟大的人。总有人会把爱共同体和爱自己统一起来。爱心在自我和共同体之间的天平上越是向共同体倾斜,人们也容易领受到社会荣誉。

但是,我们不能希望每一个人都是高尚的人。具体说,有两种类型的高尚,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或可以得到的。

第一种情况是,只有很少的人会把共同体的利益远置于自己个人利益之上,愿意在较大程度上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只有少数人在少数情况下会有这样的行为倾向。这种高尚一般人达不到。

第二种情况是,一般而言一个人在自己不受损害或很少受损害的情况下愿意无条件地帮助共同体中的其他人,哪怕这个共同体与他的关系并不紧密,那么,这也是一种高尚。对这一点的理解,要有一种科学的冷静的心态去理解。心理学家做过许多实验,证明了这样一种人们似乎不愿意承认的普遍的现实存在:在自己利益不大受损害的前提下,且在大的场合下,当一个人不去帮助别人而不会有众人压力的时候,多数人不会去帮助别人;在一个大的场景下,当一个人判断可以有很多人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而自己只是其中一分子的时候,多数人也不去帮助别人。无疑,离开这些条件,一个人毅然挺身而出去帮助别人,那么,这个人也是一个高尚的人,尽管这个人没有付出多少牺牲。换句话说,我的意思是,一个人超越了“大场合围观者道德”,也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社会的好与坏,可能要看这种人是多还是少。坏人夜晚在大街上强奸妇女,有众多人听到呼救声,但没有人施救,甚至没有人报警,这种现象在发达国家有;我的印象是在我们国家也有。社会心理实验也还证明,在小场合下,即使一个普通人也不大会有旁观者行为,而处于可能的责任心考虑,愿意帮助别人。宽容地说,不做小场合的“旁观者”,就是一个社会的道德底线。

一个社会的道德底线,是人们至少做一个普通的人,而不是高尚的人。当一个人处于危难之中,你有条件施救,且不会因施救而对你有危害;如果你不施救,就会有社会压力,那么,你的施救就是道德底线的要求。如果人人有这样的道德底线,湖北荆州冷漠的打捞船主就不会存在。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党国英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