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薛涌
北京大学最近公布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是个危险的高考改革方案,应该缓行。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意在改革“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用心良苦,但几乎肯定会“好心办坏事”。如果把科举算上,“一考定终身”有上千年的传统。大家虽然对之怨声载道,但这种考试制度一直贯彻下来,自有其中的道理。这个道理在于:“一考定终身”在非常有缺陷的制度中,为选拔人材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方法。不错,“一考定终身”弊端很多,许多真正的人材被这种考试埋没。但是,我们并非生活在一个理想的、完美的社会中。任何制度都会埋没人材。相比之下,特别是在中国现有的“国情”中,“一考定终身”所埋没的人材恐怕是最少的。
“一考定终身”最大的好处是最大限度地遏制了权力的滥用。可以说,在权力尚未得到全面有效监督的情况下,“一考定终身”为普通百姓保留了公平的最后一道屏障。
我1979年考入北大中文系,属于恢复高考招生后的第三届学生。刚刚进校,就赶上著名的“王小平事件”。在1977年高考中,山西省雁北地区插队知青王小平仗着原为山西雁北地委书记、并已升任中共山西省委常委的父亲王进的权势,在地方官员的帮助下设计了几套方案作弊,终以“优异成绩”进入北大法律系。然而,此事很快被媒体揭露,形成全国高校一大丑闻,最后北大终于将之除名。
“王小平事件”意义非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的北大学生,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进入这一最高学府,有着强烈的“高考神圣”的情怀。当他们知道这一丑闻后,立即群体抗议,“捍卫高考的纯洁性”,对王小平最后被除名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我很难想象,在今天的大学校园中,能够有如此众多的学生因为一个同学的作弊行为而作出如此强烈的反应。
设想一下“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推行后,王小平们的境遇又将如何?他会被送进当地最好的高中,高中的校长也会很自然地给他写很强的推荐信。他甚至不用操心设计作弊的方案,就能拿到30分的优惠。我们稍微了解一点中国“国情”就知道,任何地方学校的校长,都在地方官员权力的直接控制之下。而这些地方官的子女,也多在当地的学校就读。高中的校长给县太爷的公子写封推荐信,甚至不用县长自己出面,下属、秘书自会把事情办好。以中国之大,区区一个北大,如何能监督得过来?
作为北大校友,我深为北大和北大同学在当年王小平事件中的表现而感到自豪。把王小平除名,捍卫了高考作为人们所谓的“中国最公平的游戏规则”的地位。不管高考有多少弊端,至今仍然是个有效的选拔人材方式。而且高考本身在内容和形式上,也都有许多改革的潜力。曾经把王小平除名的北大,如今居然带头推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瓦解自己当年所捍卫的制度,这实在让人心寒。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薛涌
编辑:
彭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