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进了大学,家长仍没学会“该放手时就放手”。且看新闻一:记者在汉口火车站见到,七位亲人携十箱行李护送大学新生入学(8月27日《武汉晚报》);新闻二:上海大学6000新生报到2500汽车护驾(8月27日《新闻晨报》)。如此场面,堪称“壮观”。
近年来,高校相继采取了银行卡缴学费、派专人专车去车站迎新、校内设立被褥售卖点等措施,新生几乎只用带一张银行卡和一箱衣物便能直接到校报到。可报到形式简便后,送孩子报到的家长却一年比一年多,甚至“送学团”的规模越来越庞大。在每年各高校开学之际,“送学团”现象俨然构成了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作家余华有篇著名的小说,题目是《十八岁独自出门远行》。现在越来越多的18岁的大学生却不敢独自出门。近日,我有个朋友全家“组团”启程去外地送儿子到大学报到。我知道,那个孩子从小学上到高中,学校都离家不远。他一直处在父母可以照顾到的范围内,钱花完了回家拿,衣服脏了带回家洗。如今,孩子比父亲高出一头,但一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连铺床叠被都不会。朋友自然不放心孩子独自出门,并反思说对孩子的教育很失败。
在“送学团”前呼后拥的背后,我看到许多十七八岁、不敢独自出门远行的大学生的面孔和身影,也看到许多越来越扭曲的“父母心”。在“七位亲人携十箱行李护送大学新生入学”之类的“送学团”中,虽然有家庭庆贺的因素,也有家庭旅游的原因,但从家长为孩子包办一切、扛着行李跑前跑后的情形来看,家长溺爱孩子的程度已经到了一个极致。
西方有句谚语,“独立飞翔的鹰才能搏击风浪”。正是对于这种理念的崇尚,家长轰轰烈烈送子女入学的景象在西方国家根本看不到;而在我国,古人年近弱冠就可以独自远行。与此相比,今天我国的家长们信奉的却是“百般呵护”和“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关于教育的一条基本原则,“凡是孩子能做到的事情,大人尽量不要替他做”却被爱子心切的父母们遗忘了。
诚然,爱护子女没有错,但是爱过头了孩子永远也长不大。教育是爱的事业,可爱心既能造就未来,也能葬送未来。当家长后退一小步,孩子便会前进一大步。如果家长们永远把孩子当成“温室里的花朵”唯恐其受到风吹雨打,到头来恐怕只能像我那位朋友一样发出“教育很失败”的感慨了。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
彭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