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谈李敖,何必千刀万剐?
2009年08月13日 08:23东方早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做人难,做名人更难,做符合别人要求的名人就更更难——这话用在羽戈对李敖的评价上,还真靠谱。

《南方人物周刊》李敖专访的标题是《口诛笔伐六十年》。杂志墨香犹在,羽戈先生的“笔伐”就来了。羽戈先生文章的标题是《从斗士到小丑——千刀万剐说李敖》(8月10日《东方早报》)。不好说“杀气腾腾”,毕竟“千刀万剐”这话也是李敖自己说的。李敖自己不在乎,别人操什么心呢?

可是,要谈一个人,即便做不到平和宽厚,起码要中立客观。诛心之论、意图伦理、一棒子打死,那是另一个时代的文风。而那种文风所代表的社会形态,不正是羽戈所反对的吗?可惜,羽戈这篇文章里却有不少这样的文字,让整篇文章读来戾气大增。“寿多则辱”、“倒行逆施”……这样的词汇也实在太刺耳了一些。一个74岁的老人,一生颠沛动荡,临到老来,对世事人情有些非主流见解,想法和早年相比有些改变,稀奇么?就算更离谱些,说老来看破红尘,当初那些为之付出许多的事情,未必值得——假如李敖这么讲,我也不会奇怪。

李敖说的那些话,你可以狠狠贬低——假若你能断定他确实口是心非,做“歌德党人”。但是,又凭什么说那些观点不是反讽,抑或是李敖内心真实的结论呢?

说来说去,还不就是李敖四年前回大陆,“金刚怒目”转作“菩萨低眉”么?李敖没按别人的“讲稿”说话,既没按官方希望的,也没按一些“非官方人士”希望的。为此忿忿的人多了去了——很明显,他们自认比李敖更明白什么当讲不当讲。他们期望李敖说的一切道理,其实自己早就清楚。他们只是候在那里等李敖再说一遍。我不明白,您都懂了,干嘛要人家再说一遍才高兴呢?

于是,“他的精神已经追随不上他所经受的苦难与所企望承载的使命”。什么使命?谁交给他的使命呢?“这和我们对斗士的传统印象存有何其大的歧异:悲怆、流血、苦行僧、剑拔弩张、牺牲主义。这些词汇可能适用于某一时刻的他们,纵观之下却格格不入。”(这些词中最本质的莫过于“牺牲主义”的提法,这表明是指望别人出头,自己在旁边看热闹,最不济也能偷着乐一下。)

哪个人生来就要把“斗士”当成天职?谁又有义务按照别人预期的理想模式规划人生,按照别人提供的脚本念台词?想给他提供脚本的人,又和当初压制李敖的力量,隔了多远呢?

不过我估计,李敖对这篇文章也不会动气。他年轻的时候,也是这么“棍扫一大片”地批判过的。不过那还是差不多半个世纪前的事情了,说青年没有进化,也真不离谱。

最后补充一句,对“小丑”这个提法,我倒觉得蛮贴切的,尽管未必是羽戈的本意。《V字仇杀队》里那个煽动”不明真相”市民的怪才,正是一个小丑+斗士。这两个角色放在一起其实很和谐,我丝毫不觉得奇怪。

李敖  
作者: 安平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