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下调2009年企业工资指导线,工资可以负增长。8月3日,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发布了《关于公布广东省2009年企业工资指导线的通知》,规定本年度工资增长基准线为7%,上线为12%。其中首次出现了“下线为零或负增长”的字样。(8月4日《广州日报》)
汉字的确非常神奇,“负增长”就是一个绝妙好词,比直接说“降低”好听多了。今后,我们老百姓终于也可以骄傲地宣称自己的收入增长了——不过,是“负增长”。一边是房价飙升,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明确表态“水价上调符合改革方向,中国国情要求油价不能像美国一样低税低价”,一边在政府的通知中第一次出现了企业工资“下线为零或负增长”的字样。这似乎有点耐人寻味。
工资的涨和降都是正常现象,这是由经济状况、市场情况等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可是,有一点却让人感到好奇:为何享受“负增长”待遇的只是企业人员,国家公务员的工资为何从未有“负增长”一说呢?
公务员的工资不仅没有“负增长”的说法,恰恰相反,从去年年底以来,公务员的工资实际上却逆势上扬、涨声一片。据人民网的一份资料显示,河南、唐山、安徽等地都曾发布公务员要加薪的消息。河南全省公务员平均每月津贴补贴增加300元,河北唐山普通科员的津贴补贴达到每月2150元,中直机关部委下属单位普通科员增长300元/月……
其实,上边说的那些还都是明的,暗的更多。比如房补,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局长称,广州住房货币补贴标准不能满足干部职工需要,要将其提至月工资的18%;再比如车补,杭州局级官员每月可以领取2600元的车贴,而辽宁省辽阳市宏伟区车改后书记、区长每年“车补”竟高达7.6万元,而且都是直接发现金。如果加上这些变相增加的收入,公务员工资的涨幅又是多少?
同样都是工资,为何公务员的工资一路看涨,企业工资却要“负增长”呢?难道这样“此消彼长”,目的就是为了保证统计局统计出来的平均工资能够保持“长期稳定的增长”?现在终于理解了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在公众质疑平均工资时作出的解释:“所以可能你没涨,但是某个老师涨了,最后算在一个平均数上。”——不过,我觉得,他似乎应该把“某个老师”的表述换成“某个公务员”才更贴切。
在国际金融海啸来袭、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之下,公务员的收入(明的收入和隐形收入)稳步增长,企业员工的收入却可以“负增长”,这符合社会公平吗?难道一切困难都要让老百姓来扛?公务员为何不能与民同舟共济,也带头“负增长”一下?据媒体报道,就连素来信奉高薪养廉的新加坡,也出台了所有政府高官减薪的决定,幅度将达11%至19%。中国的香港地区也对高级公务员薪酬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共度时艰,公务员不能置身事外。中国纳税人的收入“负增长”,靠纳税人供养的公务员的收入却稳中有升,估计这个理儿到哪里都说不通。
作者:
乔志峰
编辑:
彭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