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哪里找让学生规矩做人的理由
2009年06月16日 08:07东方早报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早报评论专栏作者 熊丙奇

“学生啥招都使,只要能考上就光荣”。吉林松原高考作弊案曝光后,一位考生父亲的话,流传甚广。

何止是高考!把“学生”换作“干部”、“企业老板”、“大学教师”,把“考上”换着“当上”、“中标”、“评上”,话也能说通——“干部啥招都使,只要能当上就光荣”,“老板啥招都使,只要能中标就很光荣”,“教师啥招都使,只要能评上(教授)就光荣”……

现实中,一个学生高考作弊,考上大学;大学作弊,拿到文凭;就业求职时请客送礼,找到好工作;工作之中巴结领导,聘请枪手撰写论文,很快得到晋升——是完全行得通的“成才”、“成功”路径,一路走来,收获的是别人羡慕的眼光。即便有“流言”,但不影响其过着舒适的生活。

而与此相反,有的事实是,一个学生,升学考试中老老实实,结果没考上大学;一个学生在大学学习,从来不弄虚作假,结果成绩单上有一两门不及格;一个大学毕业生,家庭没背景,自己也不求人,结果工作四处无着;好不容易进了单位,做事规规矩矩,坚持原则,比如,在大学当教师,一心想写有点价值的论文,结果是一直得不到晋升,一直混到五十岁,还只是老讲师。

没考上大学的,前途迷茫,被笑话,谁听你申辩,是他们作弊剥夺了你上学的机会?没有漂亮的大学成绩单,被用人单位唾弃,谁听你说,你大学考试一次也没作弊?没有找到工作,谁理解你内心的痛苦?在单位里一直是个老科员、老讲师,老婆不嫌弃已是万幸,谁听你抱怨那些所谓的论文都是“垃圾论文”?

我们已经很难给出让一个学生规规矩矩做人的理由。“老实人吃小亏占大便宜”这种针对现实而进行的“人格教育”,已经根本不管作用,很多事实表明,“老实人就是吃亏”。这样的环境之中,所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无一例外地走到教育的反面。

在学校里,让学生事先“排练”教学、“彩排”问答以迎接评估检查的老师,会语重心长地告诉学生,排练是为了学校的利益,今后你们走上社会,也会有很多不得已,要学会适应。

在家庭里,有的父母对孩子的天真、幼稚十分焦虑,教育孩子要懂得人情世故,要学会讨老师欢心,不要傻乎乎地自己的事不做,而去帮助别人;关键的考试,如果自己做不出,有机会看别人的答案就不要呆坐着。

而在社会上,早年就有新闻说,一些社会培训机构,针对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推出灰色技能培训班,让学生学会各种营生的手段。这还只是有形的教育,而社会大环境中的无形教育,更把学生们包围起来。

回到这次吉林高考舞弊之中,上述“教育”达到了顶峰。老师卖作弊器材、监考老师被买通,家长在严厉打击高考作弊的横幅下大谈作弊手法,围攻监考老师和公安局的屏蔽仪,告诉孩子要是别人看你也要看,这勾画出怎样的一幅图景呢?高考考场之上,哪怕这些学生个个高分,但他们的人格,又能得多少分呢?当他们以“人才”的身份走上各个岗位,整个社会的规则,还有多少能被大家相信,还有多少能得以执行?

有人建议严厉打击高考作弊,以重塑考试的权威,也有人并不如此认为。从高考本身看,一个本没有希望考上大学的学生,如果通过作弊能上大学,人生将由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另一方面,作弊被发现的结局是,高考资格被取消、连续三年不准报考,作弊处分放进档案。而如果不作弊的结局是考不上大学,考生接下来也不再复读,而是直接去打工的话,分析一下,作弊被抓的结果和不作弊的结果几乎完全一样。因为对于混口饭吃、不评职称、不晋升的打工来说,谁看档案啊?

以上分析无疑令人深感悲凉。问题又回到人才的成长之路上来了:高考诚信档案只对升入大学的成才途径管用,对于高考之外的其他成才路径几乎毫无用处。这是不是制度的悖论呢?

从上述分析看,高考作弊,远非考试本身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风气、社会问题的集中爆发。治理高考作弊与治理大学学术不端、官场腐败,其实同理。只治标不治本的治理,年年治理,年年疯狂。

从根本上说,我国教育需要加大公民教育,让公民有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意识。与之对应,则需要改革一系列制度,因为制度环境是最好的公民教育途径,在良好的制度环境之中,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才可能一致,才能理直气壮地告诉学生规规矩矩做人的理由。(作者系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京华网(http://www.jinghua.cn/) 

学生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熊丙奇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