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余才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喻国明透露,据他了解,央视在这个月或稍后一点会对包括《新闻联播》在内的很多新闻节目做出大的调整。“这可能是10多年来央视新闻节目最大的调整。”(6月8日《广州日报》)
《新闻联播》是我国人民最为熟悉的一档电视新闻节目。在很多年前,由于新闻节目的匮乏和信息的不发达,《新闻联播》成了人们了解国家方针政策、社会新闻热点以及世界各地所发生的政治经济等大事的一个窗口。而今由于时代的多元化发展和信息的发达,我们有了更多可以放眼世界和了解社会的渠道。但不管怎样,《新闻联播》依然在一些人心目中占据着特殊地位,特别是一些年纪大的人,对其总有一种挥之不去和割之不舍的情节。
与之相比较,年轻人对《新闻联播》的关注度远没有中老年人高。如果没有《新闻联播》之后的《天气预报》,如果没有地方台的转播,恐怕《新闻联播》的收视率和关注度必会大幅下降,久而久之甚至还会淡出人们的视线。因此,《新闻联播》的改革,应该是势在必行和大势所趋。而这种改变,不仅仅停留在其节目的表面化和形式化上,更应该在其播出的内容上要“大动手术”,使人们看了会有“耳目一新”的亲切感。
正如一些观众所言,《新闻联播》前半部分内容,他们认为是不值一看,基本上也是不去看的。其原因在于《新闻联播》的前半部分内容几十年雷打不动,照例是各种各样的会议。仿佛会议是最为重要的,也是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而实际上,很多人反感报道各种各样的会议。在我国,“文山会海”一直是个老大难的问题。如近期《半月谈》上刊发文章,称有知情者表示某县委主要领导一年中参加的大小会议不少于1000个。
其实,西方一些国家的会议也不少。如在美国,政府部门天天有会。但是,在美国的电视和报纸上,人们看不到诸如报道某某会议的消息,也听不到有人抱怨政府部门的会议过多。这主要原因是美国人开会听众参与的程度高,人们能够带着问题来并能带着答案走,会议绝不只是某某领导在台上唱着独角戏;媒体也不去报道会议本身,会议本身没有报道的价值,而是通过会议去报道其相关新闻、社会动态以及人们所关注的话题等。
作为最具官方色彩、政府形象的节目,《新闻联播》带给人们的不能只是会议,更多的却是会议之后的落实,或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热点、焦点、政策等等。历史在告诉我们,时代在告诉我们,不但政府要亲近人民群众、贴近人民群众,一心一意去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即便是代表政府形象的电视节目,同样也要走亲近人们群众、贴近人民群众的路线。《新闻联播》这一档有些“古老”的节目,它伴随了一代代人的成长,见证了祖国的繁荣发展,时至今日的确需要进行调整。她不再是板着面孔去说,也不再是“文山会海”,她变得应该更加的“人性化”,更加的“亲民”和“为民”。
作者:
夏余才
编辑:
彭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