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3日的《中国青年报》,读到两则高考新闻。一曰:高考临近,一些佛教名山迎来了一拨儿又一拨儿的高三老师,他们祈祷着今年高考自己带的学生能有个好“收成”。而广西铁路某中学每年均派老师到湖南衡山烧香拜佛;另悉,教育部学生司副司长姜钢否认高考人数减少是因就业难造成的说法,这主要跟适龄人口减少有关。他说,预计今年高考的平均录取率将接近62%。
作为有灵魂工程师之美称的人民教师,不问苍生问神灵,跨省“作业”,临时抱“佛脚”,以期大神保估自己所教孩子获取好的高考成绩,即便其心也善,也是当前教育思维已部分畸形的真实再现,更是应试教育多年催生出的教育的悲哀。这种悲凉元素从姜钢副司长身上得到照应,他称,我国适龄人口减少是今年高考人数锐减的主因,教育质量下滑传导出就业不佳并非今年高考参考率下降的原因。他因之得出乐观结论,今年高考的平均录取率增加五个百分点。
果真如此吗?我看未必。姜钢虽然不直面高考人数下滑的本质内因,可以说异常嘴硬,但在自己列举的数字中却“穿帮”了。他说:“尚有84万应届高中毕业生没报名参加今年高考”,此数目可非闹得玩,只要其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报名参考,就会让适龄人口减少的数目忽略不计,使今年高考人数不降反升的。那么,姜钢咋对这84万不考人数如此不敏感?难道这些孩子都群体性失察,无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环境不佳现实?
近年来,中国大学生褪去曾有的“天之骄子”的光环后,其身上渐次折射出我国教育体系之弊,一直伴随着大学生们身上的“创新、责任”等意识元素的缺失。这些均无可避免地在“就业不佳”身上打上烙印。即便这一烙印在连续数年扩招的“泡沫数字”下潜影,但随着经济与就业环境不佳的“风化”作用,势必会使其逐渐显形。中国教育,几乎从幼儿园开始,就一直难以摆脱“会考的娃儿吃丰奶”的意识羁绊。
在此思维的影响下,小学、中学乃到大学校园,老师不再像开启孩子创新思维大门的精神导师,倒像是一名“习题”搬运工。而学校就是搬运“难、怪、尖习题”的运输公司。至于这种年复一年的灌输与做习题式教育,是否真正增强孩子们的综合创新能力,一直是本糊涂账。教师的“江湖地位”和奖金多寡,一直以“高考业绩”作为惟一标尺。在这把冰冷标尺的舞动下,人民教师可以抛开自己平时教育孩子“勿信神”于不顾,而表面为孩子实则为自己去烧香拜佛。
问题出现,我们只有直面现实,并掘出根治问题的制度性途径,而非遮掩,这才是公共教育高端监管者应尽之义、应履之责。既然应试教育的体系身上已曝出素质教育之缺,已开始程度不轻地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并让不少学生弃考,那么,我们就理当对此引起足够的国家警觉,直面体制之弊,重启应试教育价值的研判程序,尽快找到适合我国教育科学发展的路径,再不能等到问题积重难返时才被动应对。
作者:
周明华
编辑:
张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