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桥:奥数可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2009年06月03日 07:47南方报业网 】 【打印已有评论0

■说文解道之南桥专栏

北京理工大学杨东平教授提出,奥数之害,甚于黄赌毒。杨教授的话或许略显危言耸听,不过,黄赌毒害的大多是成人,而一哄而上学奥数,害的是青少年儿童。事实上,一些幼儿园竟也以“奥数”为特色,吸引家长。幼儿园的儿童,学识数才是正常的,如何学起了奥数?这样的存在,自然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所致。奥数上不上是家长的事,可是大家都“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心态是家长的战场,孩子的地狱,商家的天堂。但真正去想的话,让不适合奥数的孩子学奥数,才是让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

孩子现在负担本来就很沉重,除非真是有数学方面的爱好和天赋,不然参加这样的学习,只是无端加重他们的认知压力和课业负担,还会败坏学习兴趣。《广州日报》5月26日有一报道,说70人的奥数班,只有3个学生能跟上,别的孩子坐在那里痛苦着。这67个学生的家长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去害自己的孩子呢?童年是短暂的,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何不给孩子多制造点美好的回忆,少添加点这些无谓的折磨?

或许他们会说,这是国内教育的现实,因为考奥数获奖加分。可是这样的例子有多少呢?据统计学常识,这类基于常模分布的选拔竞赛,永远只能选出少数一些例外者,大部分是不能得益于这种选拔竞赛的,只是消耗时间精力和钱财而已,得益的是相关的培训市场。有鉴于此,教育系统应改掉这种“加分”的做法。作为“指挥棒”,教育系统在测评中得向公众发出正确的信息,不要把属特殊教育(giftededucation)的奥数类训练和普通教育混为一谈,用同样的测评指标将不同类型的教育一锅煮。

有一些家长可能会认为:即便不能赢得比赛或加分,但是让孩子锻炼一下,启发思维总不会错。这个出发点是好的,可是人的禀赋不同,先天差异是有的,在孩子们还小的时候,培养不是主要的,发现是主要的。我自己的女儿今年在美国上二年级,也被老师选去上一“加强班”(enrichm ent class)。教学内容稀奇古怪,有跟奥数差不多的“难题”,但是也有手工编织手套、篮子,甚至还教孩子帮家长选车,选餐馆之类很实际的练习,主要是在多方面“发现”孩子的喜好和特长。在这种年龄,根本不知道他们喜欢什么,擅长什么,仅仅是觉得孩子比较聪明,就去上奥数,是本末倒置,严重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曾提出“多重智能”一说,指出人的能力多种多样,真正的因材施教,是发现并培育其特长,而不应根据社会潮流,一窝蜂去参加某一项培训。一个家长爱孩子,即便无法从学校得到合理反馈,也得关注孩子观察他们花时间和他们在一起,而不是丢给一个培训机构,试图让他人来制造一个奇迹。

当然,怪罪家长不智恐怕不公,家长或许不知道孩子该学什么。学校作为教育专业机构,有必要和家长配合。美国的中小学生每个学期下来,学校都提供针对每个人具体情况的报告来,告诉家长孩子处在具体某个阶段,需要看什么书,是故事书,还是其他的一些书。公共图书馆则于暑假开始,及时推出暑期读书活动。中国教育机构不妨考虑引进或开发一些优秀的能力测评工具,给家长和学校的教育多一个参考,实现孔子时代就已经倡导的因材施教。

这一代的家长是应试教育出来的,也许不知道有什么别的方式去培养自己的孩子。现在信息渠道发达,国门大开,交流机会日渐增多,我相信大家的视野都会日渐开阔,逐渐摆脱盲目跟风的做法。希望奥数类培训最终会回归本位,成为特殊教育的领地,而非一个让所有孩子都去搏杀的角斗场。

(作者系教育工作者,旅居美国)

奥数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南桥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