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冉(湖南 职员)
近日,黑龙江日报报道农民耕地被强占挖土取沙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黑龙江省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局副局长给穆棱市国土资源局负责人打电话了解情况,对此,穆棱市国土资源局李局长说:“不要相信小报的报道,不准确”。(4月25日《京华时报》)
黑龙江日报,局长,小报——当这些新闻元素开始不可遏止地冲击眼球,其最大的悖谬之处,显然已经一览无遗,那就是一个官员远远走失在公众想象之外的素养与常识之贫瘠:市属局长级官员竟然不识《黑龙江日报》是省委机关报,而且鄙之为“小报”。
事实上让我们忧虑的,还不只留于李局长的无知,相反更在于:在媒体对土地财政和土地问题关注空前的当下,作为经常与舆论“过招”的公共职能部门的某些国土局,其负责人的舆情应对表现怎会不堪至此?其羸弱的剪影又遮蔽着怎样共性的公共舆情应对黑洞?
何谓“小报”?之于李局长,几则负面报道就可让其斥堂堂党报为“小报”,基于此,“小报”无关公共监督之责,甚至无关政治权威。或许只有它时刻能与职能部门之间保持着“蜜月关系”,只“听命行之”不“横空一击”,才能不被斥之为“小报”。而“‘小报’不可相信论”究竟是一种个体舆情应对素质的滞后,还是被无数现实个案所印证的、当权力遭遇监督时的习惯性傲慢与轻视?
又何谓“小报不准确”?还原到李局长的心态语境,“小报不准确”其实又可转换为“一切舆论监督皆不可信”。因为,太多的时候,“自觉”的大报并不会出现。而权力越界、行政失误甚至公共事件的一旦发生,舆情加以关注,不但会使得事件无法按照权力者的既得安排去发展,甚至会藕断丝连般挖出陈年旧事,让权力者顾此失彼。因为这种利益链条上的连续失守可能,所以如李局长般官员听及“负面消息”,就会下意识地“恼羞成怒”。
前不久,当央视评论员说“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媒治的年代”时,我们的确曾陷入了一种因蜕变而欣喜的错觉。然而自“替党说话还是替百姓说话”到“不可相信小报”——在时间的节点之外,我们不得不承认蜕变是艰难的,我们还在一次次趟过同样的河流。河流无语,官员成熟应对舆情的现象生长依旧如此艰难。我不知道这是一种生长的必然,还是因为那一种与成熟的邂逅,一旦遭遇拒绝生长,或者不能生长,所以只能一次次邂逅傲慢,邂逅“雷语”。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尔冉
编辑:
郭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