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观察
媒体字面的关注淡去时,玉树内里的重生正在进行。未来的日子里,希望大家能不时地回望玉树,回望这片曾经被地震伤害过的壮美高原,而不是非要等在什么祭日的特殊时刻
“玉树地震”全国哀悼日刚刚过去几天,我们周遭的世界又一下子恢复了平静。网络上关于玉树地震的消息已经不再占据头条位置,传统媒体派往地震前线的记者也正在逐步回撤后方,就连小小的微博里网民们谈论玉树地震的内容也越来越少了。哀悼日,真的成了关注玉树地震的“终点”了么?
应该不是。每一场灾难的发生,不管时间过去多久,每个人心底的伤痕并不会轻易愈合。当过往的灾难在媒体视野中逐步稀释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嗔怪这是媒体的势利或者健忘,毕竟新闻的碗里总是要盛上最热的菜,传播规律使然。
即便是在媒体集中关注地震灾区时,我个人也并不喜欢用“感同身受”来慰藉震区中那些家毁人亡的人们。在“玉树,我们和你在一起”的语境里,每个人确实都很痛,但每个人分明又很清楚这原本就是两种痛:灾区之外的我们是切肤之痛,一段时间过后,我们的生活慢慢恢复原状,这种共振的“痛”因为隔了时空,就像凋落发梢的落花,一拂入尘可能终将了无踪迹;而对于震区的人们,这却是彻骨之痛。他们再也回不到从前的人生轨迹上了,除了失去亲人,还有家园被毁,那些储藏了半生的情感记忆在以后的生活中他们又该如何寻找,如何依托,这彻骨的痛恐怕会伴随他们一生。
在头七之后的今天,或许,我们应该对灾区幸存的同胞们怯怯地问候一声:生活必须继续。两年前我们就曾经共勉过,“要替死去的人好好活下去”。现在,我们必须在心里暗示自己将某些东西放下,将某些记忆遗忘。我们所经历的与见证的一切,至少会让自己更加理解生命的内涵:它可以很脆弱地消失,也可以很顽强地延续。
忘记那些影响我们继续前行的记忆并不等于遗忘灾难、遗忘对生命价值的敬畏。是的,这是告别,但不是结束,那些灾难中使我们积蓄起来的奋力前行、勇于担当的力量还必须延续,它将凝固在民族道德情感的史册中;那些抗震救灾中所爆发出来的大爱、至善,必须加固扩充,它将继续活跃在民间,成为中国人的精神主轴和价值坐标。
这是告别,但不是结束。灾后重建工作刚刚开始,据悉玉树地震灾后重建需要五年时间,在这五年的时间里,救灾款物的使用管理是公众最为关心的问题。如何强化监督检查,建立健全救灾款物接收、采购及发放管理制度,做到有序、规范管理,这不仅关系到灾区建设的效率和质量,而且还关系到对民间爱心的呵护。大量的救灾款物中,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民间的自发捐助。这些善款如果不能做到物尽其用势必伤害到民间爱心的凝聚。因此,从灾后重建的第一时间起,各级纪检监察、审计部门就必须加大救灾款物使用管理的检查力度,对救灾款物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一经查实要从严、从重处理,并向公众公示。
现在,我们必须接受玉树正在淡出媒体关注焦点的事实。媒体字面的关注淡去时,玉树内里的重生正在进行。未来的日子里,希望媒体能不时地回望玉树,回望这片曾经被地震伤害过的壮美高原,而不是非要等在什么祭日的特殊时刻。 陈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陈方
编辑:
张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