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沂蒙客
近日有网友曝,山东省新泰市新提拔6名副局长,1名法院副院长,这7人中,有6名是上世纪80年代出生,最年轻的只有23岁。记者通过当地政府网站发现消息属实。其中,23岁的女副局长两次面试成绩远高于笔试,对于其能力以及选拔过程,网友均提出了质疑。(《重庆商报》2月21日)
在美国,年轻人当官,甚至当市长,没有人大惊小怪。比如,2005年11月,18岁高中生迈克·塞申斯当选为希尔斯代尔市市长,管理这座拥有8000多人的城市。2009年,美国爱荷华州18岁高中男孩穆尔曼当选道森市市长,虽然那个市才155人。塞申斯、穆尔曼当选一市之长,在美国没有人惊诧;在中国,也引起广泛的赞叹声,甚至以此反省我国呆板的教育模式。
但是,在我国,每当一个地方出现年轻人当官后,为什么必定招致社会的诸多猜测和质疑呢?
国人用不同的标准和眼光审视年轻人当官,大处讲,源自两种“官场生态”。在美国,一个官员被选出或者被任用,整个过程是透明的,没有任何秘密可言。比如,官员的家庭背景、个人经历、家庭财产、个人道德品行,社会公众一览无余。并且在选举或任免中,公众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同意,还是反对。所以,一名官员一旦被选出或者任用,哪怕他年龄再小,哪怕以多么微弱的优势胜出,谁都心服口服,几乎没有什么质疑。
但在我国,一个人能否升迁,不少地方凭借的往往要么是论资排辈、讲求资历,要么有深厚的关系背景。这种观念植根于一些国民骨子里,形成一种惯性思维。在现实中,这也是诸多官员升迁的基本路径。从科员,到副科长、科长,再到副处长、处长……以此类推,升迁的级别和过程不能逾越。至于谁升迁,凭什么升迁,是凭本事升迁,还是凭借关系背景升迁,抑或是花钱买升迁,那似乎是官场内部或是个别官员操纵把持的事务,与公众无关。所以,面对陌生的姓名、籍贯和年龄,就容易妄加揣测了。
一个刚毕业两三年、年仅23岁的办事员缘何连跳三级升为副局长?一个普通的助理审判员当法院副院长能胜任吗?对此,连新泰市委组织部官员都称“不好说”,那么,谁又能消除公众质疑呢?!
在当下社会,提拔任用官员应该“不拘一格”,提拔干部,不怕他年轻,就怕他有社会关系,有家庭背景。这样的事例不是没有。比如,网络曾经曝光辽宁本溪3名团市委处级干部的人选都是市领导子女,就是明证。那么,新泰提7名副局长,其中6名“80后”是否属于有关系背景的“官二代”,最好的做法就是公开其家庭成员,公示其工作业绩。这既是检验新泰市这次提拔干部是否公平公正的试剂,也是消弭公众质疑的有效手段。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
彭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