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擎:城市运行基本状况应让市民知情
2009年11月17日 08:01长江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昨天有两则新闻,报道的是不同的问题,但本质上却有相同之处。

《武汉晨报》报道,位于硚口区的轻轨太平洋站过街天桥两年来闲置,有人说是天桥存在安全隐患,但几家单位都否认天桥为自己所建。

本报报道,从12日起,武汉出现气源紧缺局面。为此,市府召开紧急保供会议商讨应对之策。近期,我市将在确保居民用气基础上,停、限供部分工商业户用气,从昨日凌晨零时起,全市各天然气加气站停止向出租车供应天然气。

一则涉及城市交通设施,一则事关城市运转和市民生活的基础资源,它们都是城市的基本面。一般而言,我们相信一座桥是安全的,也相信天然气供应是有保障的,这是基于对城市保障、城市秩序、城市管理的基本信任。但当问题出现的时候,人们就会反思,是什么原因导致信任的断裂,为什么市民对城市基本面运作的一些方面所知甚少。

客观而言,这两件事情都与信息公开有关,天桥的问题涉及事后公开,天然气的问题涉及事前公开。

大桥找不到主人之所以让人忧虑,是因为建桥细节市民无法知道。桥栏杆为什么过低,天桥桥面为什么比站台衔接处路面低20厘米,为什么没有装路灯,是否经过竣工验收,由谁批准使用,又由谁批准不被使用。可以作出的判断是,这座桥莫名其妙地被建起来,出了事情谁都不愿承认,做事的人不能站在阳光下,不能面对市民。这原本不需要媒体作出调查,就当有责任者出来解释说明,及时告知情况,在求得理解与支持的基础上挽回局面,他们基于何种原因选择隐遁、沉默,市民会有自己的猜测和想像。

天然气紧缺,极端天气、上游气源紧张是客观原因,中国天然气生产与输送网络间还缺少坚固屏障,这决定了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处在节约用气、共渡难关的客观处境,存体谅之心,解燃眉之急,这是我们应有的基本态度。但这里面仍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天然气2004年入汉,2005年正式使用,查看当时相关报道,我们看到的基本上是介绍天然气的好处,对可能面临的气源不足问题涉及不多。武汉早在多年前就与中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签订“照付无议”合同,武汉又是川气出川“忠武线”的最大客户,全程四成的天然气直供武汉,在引进川气的过程中,论证是否充分全面,引进方案是否向市民公开、是否经过人大讨论,对缺气形势、气源保障的脆弱性是否有过设想,对此是否又有解决方案,人们可能会有一些困惑。而这些其实也是公开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事先被设想得复杂一些,各种利弊被事前充分权衡,局面或许会有所不同,即使紧缺不能避免,市民面临的心理冲击、决策者面临的压力都可能要小许多。

我们并非要放大哪一件事,也不是钻牛角尖,城市各种防范预案还是会及时作出,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系统总的运行仍旧让人信赖。但两件事情告诉我们,认识虽有局限,但尽可能把问题考虑得更周全一些,城市运行基本状况让市民更加知情,让市民充分参与讨论决策,失误和不理解就会减少。打开天窗说亮话,即便有困难、有问题,亦能在互谅与信任中安然度过。

天然气   知情   市民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感动同情无聊愤怒搞笑难过高兴路过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肖擎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