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王启峰
南方都市报社论
在公布今年全国上半年经济数据的时候,出现了“另类”:山西省坦率承认,该省上半年GDP同比下降4.4%,低于全国GDP增速11.5个百分点,成为全国唯一的负增长省份。“GDP负增长”的统计结果能够面世,迅即成为亮点,吸引众多对其正面意义的解读。近日,国家统计局网站刊登的一篇文章就称,“今年上半年个别地方公布GDP呈现负增长的‘独善’之举,不仅赢得了舆论的赞誉,据说也得到了国家统计局高层的褒奖。”
国家统计局高层究竟有无褒奖山西统计部门,恐怕很难证实或证伪。不过从该局网站援引文章的行为看,其实认可了文章的说法,至少没有表现出异议。这也间接证明,国家统计局需要这样的事例来印证统计指数的真实可信。耐人寻味的是,那篇文章在分析负增长统计数据之所以能被公开的原因时,暗示当地党政领导所起的决定作用,可见国家统计局此举的良苦用心。
山西超越常规的统计数据固然值得一说,不过若用它来澄清对统计数据的所有怀疑,显然仍嫌不够有力。统计数据的公信力问题是长期存在的实情,原因并非民众固执到了不可说服的地步,而是因为在一种可感知亦可求证的统计环境中,统计部门自毁信誉的情况并不少见。在大的统计环境确信被扭转之前,山西一时的坦诚可能更多的是不可复制的特例,未必适合过多地引申。
实事求是的数字是统计部门的立信根基,这点不用过多阐释,相信政府的统计部门对此有着迫切的希望。这从国家统计局频频驳斥某些判断可见一斑。最具代表性的是近日有质疑指向国家统计局在半个月内统计出13亿人的经济动态,有关官员迅速作出回应,重申统计调查有制度保证。通过反驳质疑来维护统计系统的声誉,似已成为统计工作的一个内容。
统计部门对数据信誉的需求相当迫切,问题在于,统计部门在整个行政序列中的分量能有多大?何况还要考虑行政心理和官员评价体系的影响。而在绝大多数时候,统计操作之外的影响是统计部门无法抗拒的。山西特例一出,国家统计局委婉地将赞扬归结为当地政府的开明,也就不难理解其中的纠结。不言而喻,仅凭统计部门之力,很难自主独立,也难以确保统计数据的公信力。
分析今年上半年全国GDP的汇总数据,国家统一口径与各省市数据总量间缺口巨大,地方虚报1.4万亿元。地方G DP之和多出国家统计数据,2006年是8048亿元,2007年则是1.2464万亿元。尽管有统计技术上的问题,但误差连年虚高应不只是统计技术可以解释的。
我国的统计制度以GDP为核心,政府的内部评价机制也以GDP为中心,统计数据直接关系到官员的政绩,并且根本无法区隔。山西“GDP负增长”一出,随之而来的困惑是:是什么变化让这个负值得以面世?难道山西产生了切割GDP与政府官员考核的新办法?没有后续证据证明统计环境有了变化,这更像是一次孤立的偶发事件,似乎难以据此总结规律。
单凭统计部门的专业主义,难以撼动统计环境中的行政干预。统计部门若想“自证清白”,就要举出不存在体制内干预的证据,这对统计部门来讲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民众需要真实的统计数据,但对现有的统计数据又将信将疑,这是比统计环境更值得反省的社会心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山西敢于露“负”,可以理解为是统计真实性的回归,但愿公布G DP呈现负增长不是个别地方昙花一现的“独善”之举。
编辑:
彭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