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毕诗成
沈阳大学在法学专业里设了个“信访方向”,被媒体偷换成“增设信访专业”报道之后,连日来引发舆论热议。
有媒体深入调查发现,开设法学专业(信访方向)的动议者是沈阳市委书记曾维。“动议说”更引发了网民的忧虑,深恐这个“信访班”是一个迎合领导拍脑袋的“面子工程”。(6月8日《新京报》)
这几年,大学铆足了劲按“社会需求”开设专业,这种过度的功利取向虽饱受诟病,却也很难阻挡。现在,这种“按需开设专业”的游戏竟然降临到了“敏感”的信访身上,更是让人感到忧虑———不错,信访需要专业化,也需要专业化教育,但信访的专业化与开设一个信访专业,似乎相去甚远。
信访是个良心活,而不是个技术活,强调信访的技术化,很可能会导致信访工作的变异。都说信访制度能充当“社会安全阀”的功能,能及时化解社会矛盾,这种功能的扮演,是建立在充分尊重公众诉求、及时纠正损害群众利益行为的基础之上的。
如果过分强调“技术”,开设信访实务的“理论课程”,眼里盯着以怎样“高明”的手段截访、压访、“降低本地进京上访率”,结果很可能南辕北辙,背离信访的最初含义。
其次,信访教育应该搞,但恐怕对在岗人员的职业性培训会更有针对性,也更“专业”。当前信访工作沉重,根源在于有很多积压了多年的老问题,常常牵涉非常多的利益纠葛,也会涉及很多管理部门。要做好信访工作,就需要对行政体系有清楚的认识,能听得进、听得懂民间疾苦。这种综合能力不是对刚刚入学的十八九岁的大学生们就能讲清楚的。窃以为,专业化的信访教育,应该是加强对于在岗从业人群的职业性培训,所谓技能技巧,是指对有综合能力的大学生上岗之后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大可不必让这些学子刚一入学就满脑子的“信访技能”训练。
最后,信访专业化,还应该强调在法治时代里找准定位。中国的信访工作有自己的特殊性,产生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但在一个更加强调法治的时代里,必须摆清楚自己的位置,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专家认为,法学院作为培养国人的法治精神并为推动中国社会民主与法治的进步提供智力支持的摇篮,应该对信访制度保持相对应的“距离感”,不适宜搅到一起去。还有人认为这种对政府“需求”的迎合,是中国法治教育的“灾难性倒退与绝妙讽刺”。当沈阳大学在市委书记“动议”之后,决定“将集最优质的师资和教学资源,全力办好信访专业”,是否对于如何保持法律的专业精神有清楚的认知呢?
不能否认,基于转型期中国面临的诸多矛盾,我们需要加强信访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市委书记提议设立信访专业方向,或许真的是“沈阳市信访工作改革的一部分”,却未必符合教育规律。过于急功近利,实际上是把大学作为政府培训职能机构来用,这本身,便是最大的“不专业”。
作者:
毕诗成
编辑:
彭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