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大学排行榜的“风光”与选大学的“一锤子买卖”
2009年05月11日 07:43南方报业网 】 【打印已有评论0

■中国观察之熊丙奇专栏

近来围绕大学排行榜的赞助费“潜规则”问题,大学排行榜公信力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在众多议论中,笔者注意到一种观点: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大学排行榜的公信力一直被质疑,可大学排行榜的“风光”依旧呢?大学并没有因为排行榜的公信力问题,而尽量避免与大学排行榜制作者的交往,反而把排行榜制作者作为座上宾,频频邀请其到校作“报告”、“咨询”,并心甘情愿支付“咨询费”呢?

有人将原因归为教育信息不充分。考生及其家长很难从官方渠道获得报考某一学校的具体信息,于是,再差的排行榜,也或多或少给大家提供了一种信息咨询。既然排行榜具有引导家长报考学校的作用,大学也自然愿意在排行榜上做少数投资而获得更大的“宣传效果”。

我部分赞成这种观念,如果政府和学校能提供更充分的信息,粗制滥造的大学排行榜、数据明显错误的排行榜就很难有生存空间。但是不是政府和学校教育信息全面公开,大学排行榜就能提高质量、走向规范呢?

2008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大学排行榜发布,哈佛大学12年来首次甩掉诸多竞争对手独居榜首,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罗伯特·米切尔对此声明:“以这种方式获得认可固然不错,但我校负责招生的工作人员一直告诫有意报考哈佛的学生,应根据个人需求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校,而非根据学校排名。”

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的申明并非客套。这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学校负责的考虑。在美国的大学招生、培养制度中,学生自由申请学校,而在求学过程中,如果学生感觉学校的教育内容、教育模式不适合自己,可以自由申请转学。新生留校率由此成为衡量一所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假如某个学生冲着学校的排名,而不是考虑这所学校适合不适合自己就去报考,他完全有可能在求学中逐渐发现这所学校原来不适合自己而选择转学。新生转学率一高,大学在这一项的排名就降低了。

在学校信息完全公开、在学生对学校的选择随时进行过程中,排行榜虽然在学生选择学校中还发挥作用,但作用已经有限——— 排行榜要获得市场认可,必须具有真正的价值———大学不会在乎排行榜带来的一时声誉,并以此招徕生源,而会真正关注自己的教育质量,排行榜不过是对这种办学质量的一种认可而已。

与之相反,我国大学的招生和培养,则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每个学生在高考录取中,只能拿到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而进入大学校门之后,不管你对学校、专业、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是否满意,都很难在校内转专业,更难在学校间转学(受学校的录取批次、层次、当年的录取分数线、录取计划等限制),实在对学校不满,多数情况下,学生只有选择退学,再参加高考。招生这个环节,对于学校和学生来说,都是“一锤子买卖”。

这“一锤子买卖”,就注定学校特别在乎招生,而不太在乎培养,重视外在,而不重视内涵。在国内所有大学排行榜中,人才培养的指标也基本与质量无关,不像美国大学排行榜完全采取与学生受教育的相关指标,比如新生留校率、毕业率、教师资源、学生选拔性、校友捐赠率、财政资源,国内的大学排行榜大多着眼于校园面积、学生规模、论文数量。近年来,各高校十分重视“招生竞争”,甚至不时传出招生咨询人员“忽悠”考生的事件,就是因为只要把学生招进学校,学校并不对考生是否合适学校、对学校是否满意负责。换句话说,在现行招生、培养体制中,大学有着与排行榜机构合作的原始冲动:排名靠前、学校声誉好、报考学生多。而这几年来,有调查显示,超过30%大学毕业生对上大学后悔,就是这种捆绑之下的不愉快结局。

教育信息不充分、大学没有真正意义的人才培养质量竞争,这才是劣质排行榜招摇过市的根本原因。而进一步分析,教育信息不充分,源头也是大学没有竞争:在充分竞争中,大学会以主动的信息公布来吸引受教育者。所以,要让民间大学排行榜在市场竞争中树立公信力,前提是大学教育本身要有市场竞争机制,当大学都没有充分的竞争,都在做“一锤子买卖”,大学排行榜必然也是“一锤子买卖”,谋求眼下的“风光”。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熊丙奇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