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中评第321期
小时候家里很穷,难得会有零花钱。而我这个人又天生具有暴发户的基因。没钱的时候没办法,只能选择不花。可一旦有钱,我绝对会爆花,哪怕是一分钱,也得赶紧买一个玻璃球吞下去。
知我者,父母也。他们也深知我这种管不住自己的臭毛病。于是每当给我零花钱的时候,总是警告我,买七剑下天山的连环画没用;不许买玻璃球,你要是真的吞下去就糟糕了;当然零食最好也别买,吃那些乱七八糟的有什么用啊……
父母的理由很简单,我这个人没有自控能力,如果不控制我,我会乱花钱,买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可是,你知道有些事情父母是管不过来的。比方说当时父母不让我买玻璃球,那我去买一盒火柴可以不?然后我点燃了一根——就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把姥姥家房后面的一大堆玉米秸秆给点燃了。火光冲天,于是那一年里,用于做饭的柴禾在那一天化为灰烬。
于是父母终于知道了,就不该给我零花钱。我这个孩子是在是管不住自己,总是乱买东西。你看,这次买的东西闯大祸了吧?好吧,为了不让你闯祸,以后不给你零花钱了。
你说这是多悲惨的事情啊。当时我是太老实了,对父母言听计从。父母不给钱,那也没办法。可是要是现在,我得问问他们了,我买了盒火柴闯祸,到底是因为我管不住自己乱买东西,还是因为父母管的太严,我可买的东西太少的原因?
当然,这问题套在这个故事上有点牵强。不过,用这个来问和王蒙老师探讨另一个学术问题,可能会更合适一点。
他和窦文涛、查建英老师探讨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网络上的言论自由造成了言论质量的下降。
听起来这个论点不无道理。王蒙老师得出这个判断的一个理由基于,现在网络上充斥着谩骂、粗口等低俗言论。这些言论充斥其间,肯定拉低了言论的质量。算个算个算术题就是:以前都是一些精英分子能够发出一些比较理性的声音,如果当时声音的理性值是70分的话。现在由于痞子无赖的声音被放大,许多30分的声音充斥网络,于是70分+30分再除以2,得分是50分。与历史上的70分比,言论质量自然是下降了。
其实王蒙老师的观点并不新鲜。记得好几年前就有很多媒体在讨论多数人的暴政和网络暴民这个课题了。这个课题当然要比当时我五分钱买一盒火柴点一大堆柴禾的问题要严重。
可是,对于王蒙老师的算术题,我们还得往另一个角度去问一下。且不说,现在是不是真的只有50分,我们权且相信这个结果是真的。那么,造成50分结果的原因是70分太少的原因还是30分太多的原因呢?
换句话说,到底是言论自由放大了许多不负责任、不理性的言论呢?还是因为理性和不负责任的言论太少了呢?是因为当好和坏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自愿选择了坏呢?还是因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坏和坏,我们只能选择坏呢?
这话说的很绕是吧?不过说到这里,我想起了看到的另一个故事,也是贫困的一家,只能让一个人上学读书。于是要抓阄。父母指定弟弟先来,弟弟抓起一个,是同意他上学。理论上,哥哥就失去了上学的资格。可多年之后,兄弟才知道,原来那两个阄里,写的都是“上学”。
我还想起来另一个关于爪哇国的故事。这个太平洋上的国家,只能说假话。有一些刚去那个国家的人,还算正直。不想说假话,但是他们又不能说真话,于是他们就创造了一种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虽然不能说真话,但是我坚持不说假话。那么就是不说话——你说,这个只有说假话和不说话两种选择的国家,在我们生活在文明国家的人们来看,其言论质量怎么能高呢?再后来,有个经济学家,看到这个故事后,将其演化到经济学领域,提出了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理论。
有时候,并不是言论自由造成了坏的言论太多,致使言论质量下降。而是,我们到底是在保护好的言论,还是在限制好的言论?我们是可以在说高质量的言论和说不负责任的话之间自由选择,还是只有说不负责任言论的自由?我们是试图增强真理的力量,还是试图削弱真理的力量?——当真理的力量被削弱的时候,我要是谬论,我怎么能不趁机称王称霸?
当然,我知道可能许多人不赞同我的观点,正如我不完全赞同王蒙老师的看法一样。我也希望和大家一起讨论。欢迎大家告诉我你对我的观点的态度:你是同意呢还是同意呢还是同意呢?
凤凰网评论编辑:张恒
上期评中评:恶法均可废 我辈莫悲观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张恒
编辑:
张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