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所好学校:说难就难说易也易
2009年09月18日 11:27凤凰网评论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昨天上午开例会,同事就南方科大讨论了好一阵。朱清时一句“办大学首先要去官化、去行政化”,让大家心都热了。大学的问题我不懂(只混过一学期),所以大部分时间只是旁听。也曾想是不是要做个专题,但我感觉时机还没到,实质性的改革还没开始呢。

今天评论也有好多篇,但观点大同小异,都是期待南方科大成为一条生猛的"鲶鱼",一个原因是朱清时,公众视野里的他已经具有了非同一般的符号象征,新民晚报评论谈了两点:一是他主张不跟风、不盲从、按科学规律办事的教育理念,并践行之;二是对一些教育积弊持批判态度,每每发言,他多有真知灼见,总能一扫“众人诺诺”之风,展现“一士谔谔”之阳刚气节。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深圳市政府,从政府官员对朱清时的重视即可见一斑,更重要的是朱清时透露的:“市委市政府已经决定,让我们制定好南方科技大学的章程,然后把这个章程交深圳市人大审议,通过以后,就成了深圳特区的法律,以后我们就依法办学。”

当然,值得期待的同时也是大家担忧的,正如白岩松所说的

学校主要由深圳市委市政府资助,如果有一天经费不够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其次,同样是在中国高校的体系当中,如果其它的高校都不改革,南方科大还能孤独多久,要不要纳入到整个评估的系统中?最后,朱校长的任期是五年,假如明年开始招生,当他离任时连毕业生都还没有,怎么去检验南方科大办得成不成功,而且他离任后学校改革会不会有反复,甚至成为烈士?

这活儿不好干,想想都替朱校长担心。好,新闻放一边,说说历史。

昨天,同事们买的龙应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终于送到了,我嫌贵(得一百多块),所以同事的书一到,赶紧借来先看(看看我的同事多好),呵呵。书里又提到钱穆当初在香港创办新亚学院,以前只知道钱穆的工资很低,月薪200元,但不知道到底有多低,原来当时一个在游乐园看门的,收入都有300元。至于学生的环境呢?我摘一段吧。

每晚从外面回到九龙深水埠的新亚书院克难破楼前,钱穆很难上楼,因为骑楼下、楼阶上,全是蜷着睡觉的人。新亚的青年学生,也蒙头睡在走廊上。在睡着的人与人之间,钱穆小心翼翼地寻找可以踩脚的空隙。

学生交不起学费,老师买不起食物,学生和老师就拼命写稿挣钱。当时的学生中,有一个特别聪颖沉着的,叫余英时。2006年得到美国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终身成就奖时,余英时追忆1949年的新亚书院,特别记得,为了生活,他自己十几岁就开始写稿,创办新亚书院的恩师钱穆,也拼命写稿,“龚定庵所谓‘读书都为稻粱谋’。”余英时笑说。

书里还有一个故事,是关于一本《古文观止》,五千个学生,一路逃难,到达越南,只剩不到三百人,他们又是怎么读书的呢?再摘一段:

还记得那本《古文观止》吗?十七岁的马淑玲在湖南津市留给赵连发同学的书,被赵连发一路带到永州柳子庙,一路带进“十万大山”,一路带进越南集中营。三百个师生和从前五千个师生一样,坐下来就读书。在没水没电的越南煤矿区空地上开学,这本从河南南阳带出来的《古文观止》,成为唯一的教材。校长张子静要全校学生分页相互抄写,人手一份,然后严格要求:每个人背下三十篇。

有一次,夜里营房失火,一团惊慌中,学生们看见校长从草屋里急急奔出来,怀里只抱着一个东西,就是那个海外孤本《古文观止》──他还穿着睡衣,赤着脚。这些河南的孩子们,在永州柳子庙时,读的是书里柳宗元文章,现在在异国异乡的寂寞蛮荒里,虽然晚上睡觉的稻草垫一翻开就有潮湿的蛆在蠕动,白天,他们却坐在地上跟着老师朗诵: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三十年后,从火灾中抱着《古文观止》赤脚往外跑的张子静校长,在台湾将书亲手奉还当年的少年学生赵连发,说,“将来两岸开放后,你回老家时,把书带回去给马淑玲,告诉她,校长代表全校师生向她表示谢意。”校长流下了眼泪。

六十年后,赵连发真的回到了河南,找到了马淑玲,一本《古文观止》,双手奉还。

完整的一本书,没少一页,只是那书纸,都黄了。

行了,多余的话我就不说了,就这样吧。

凤凰网评论编辑:彭远文

附注:您可能注意到了,近来凤凰网评论发生了些变故,要从凤凰网首页和资讯频道首页进入评论频道没以前那么方便了,推荐的文章也和以前有所不同,请见谅。诸位喜欢评论频道的读者可以把凤凰网评论加入收藏夹,这样就方便一些了,谢谢您的支持。凤凰网评论首页>>>

上期评中评:数字化的幸福生活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彭远文   编辑: 彭远文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