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想斌给我们讲了一个“小”小学的故事:
小学有多小?一个老师,一个学生。留在作者记忆中的这所小学位于甘肃定西的一个农村。这个村子面临着和国内其他农村一样的困境:计划生育政策以及村名向城市流动,造成了农村小学学生越来越少。直到2007年,这个位于作者老家旁边的学校只剩下了一个老师和一个学生。
但是,它的际遇却和国内其他小学大为不同。如果到了这种状况,在其他地方很可能会面临“撤点并校”的命运——把生源少的小学撤掉,并入其他学校——在当地教育部门实地考察后,认为该村交通不便,为了保障孩子上学,该小学必须保留。
其他地方的小学远没有这么幸运了。7月21日《新京报》披露的一项数据显示,从1993年到2008年,这15年的时间里,我国小学学校已由69.67万所锐减到去年的30.09万所,锐减了56.8%。
这当中当然有计划生育带来的影响,但是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撤点并校”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
最新一期的《求是》杂志刊登了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研究员于海波的文章,他们在2008年曾对甘肃等8省区农村小学布局调整情况进行了调研,结果发现由于“撤点并校”的农村布局调整政策失当,农村的辍学率出现反弹。
与此形成对应的是香港乐施会曾经做的一份调查(最终,他们以建议的形式将调查的结果提交给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乐施会中国部基础教育项目官员、贵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杨兰对《21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说,2002年他们在贵州晴隆县青苗寨做调查时候,“整个村子的村民投票表决,排第一的期望就是建一所学校。”而这个村子当时有120名7-12岁的适龄儿童,但是有72人失/辍学。辍学的一个很大原因也是“撤点并校”。
“撤点并校”带来的一个最直接的结果就是,这些大部分才10岁左右的小学生上学的路途变得更远了,许多人要到另一个村子去上学。
我的家乡是处于华北平原的小村子,邻村因为学校规模小,生源不足而被撤掉了。于是孩子们只能到三里地之外的邻村上学。在平原,这段道路或许尚且可以接受,但是在山区呢?甚至,三里地并不是最远的距离。
更重要的是,大多数的农村学校根本没有钱配置校车。于是在许多地方,“黑校车”应运而生。一辆出现在《新文化报》新闻中的面包车,核载6人,但是当警察拦下检查该车的时候,却从里面钻出了21名小学生……
“黑校车”的危险已经出现了,就在《新文化报》的那则报道中,一辆载了19名小学生的面包车翻车后,一名女童被甩出车外死亡。
全国到底有多少地方的孩子,像这样冒着生命危险在上学?所以,辍学率上升也不为怪了。
当然,这并不是唯一的原因。在《求是》的那篇文章中,于海波发现“撤点并校”后,政府确实减少了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他们叫做“资源浪费”),但是家庭的教育费用却增加了。伙食费、交通费、生活费、住宿费等加起来,每年有一千多元的额外开销。
而且,合并后的学校,教育质量并没有因为“规模效应”而提高。反而由于数个村子的学生集中到一个学校,学校学生过多,许多班的学生都超过50人,甚至达到70-80人。老师的负担过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记得我上小学、中学的时候,经常看到的一则标语就是: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现在想起来,终于明白了,这句话是说给家长说的,和政府无关……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张恒
编辑:
张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