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声扬:我们继续《时事开讲》,结束了首次的金砖四国领导人峰会之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立刻风尘仆仆的赶往了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进行友好访问。就此话题,请朱先生为我们做分析。
朱先生我们看到这个,您刚才提到金融海啸让中俄两国之间相当的活活络。双方前后签署了不少的包括,特别包括能源合作在内的协议,这个中俄友好关系是在危机中产生的契机,您认为背后有没有哪些不确定的因素存在?如果这个金融海啸退潮的话,中俄友好关系能不能够继续深度的发展、合作下去呢?
朱文晖:总得感觉就说,这十年来中俄关系从政治上看,从战略上看,是走的比较顺的,所以这一次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去莫斯科进行访问,他也特别强调双方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还是要继续巩固和发展。但是我们在今年以前,你看过去十年,你会发现这个关系发展下来,基本上也就是说是政治上的多,战略上的多,很难落到实处。
朱文晖:特别很难落到经贸问题上,当然有一些这个东西是我们缺的,比如说卖一些军火给中国,帮助中国的军备的现代化。但是就是说从双方的这种两个国家经济体系的互补性,双方资源的这种互补性来看,我们去实现这种互补性还差距非常的远。所以我们也就非常关心,就是为什么会这样子?但是就是这个可能和俄罗斯对中国的在深层次的某种程度的战略不信任,还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它的国力是衰弱的,它的人口不是很快的增长,有时候还出现负增长,特别是和中国接壤大面积的远东地区,因为我们都知道这个历史相关的问题,它也非常担心这边的人口少了之后,它怎么办?
所以我自己的感觉,如果不是这场金融海啸,那么恐怕远东的输油管线,还是不会建,但还是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就是虽然我们看到中俄的领导人往莫斯科那儿一坐,或者往北京一坐,都说要建,包括西部那边,新疆那边要建天然气的管道。但是没有金融海啸来促成的话,我想这个都很难建,可能十年之内都建不了。当然好歹我们是双方迅速的在去年10月份达成了这么一个协议,到了今年3月份,双方最终确定了这个协议,现在这个管道已经动工了,所以我的基本评价就是金融海啸本身是真正意义上促成了中俄在经贸方面的深度的合作。
但是你也刚才提了一个问题,如果说金融海啸退潮,特别是我们看到去年俄罗斯它的日子,突然一下子它就紧张起来,因为在普京的领导下面,过了几年好日子了,它的汇率在不停的升值。
姜声扬:能源价格高。
朱文晖:对,能源价格很高,这个国家的国库里面也有钱了,特别普京对付私人的垄断寡头,他有一套,把这个财富往联邦那边去集中。
但是就是突然一下金融海啸来,它一下受不了,特别是很多上市的企业,或者借钱比较多的企业,陷入了一个巨大债务的压力,那么俄罗斯的原来看起来比较充裕的外汇储备,也在短短的两个月,一下少了1千多亿美元,所以在这个时候,它向中国求救,中国是施出了援手,一下就贷给它几百亿,光是石油这个项目就贷给了几百亿。
所以我们也关心,现在这个经济复苏的程度,特别是俄罗斯的经济复苏程度,比原来预期的要快,所以原来俄罗斯的股市,在金砖四国当中是跌的比较厉害的,现在弹的也是最厉害的。然后石油价格又到了70美元一桶,俄罗斯的经济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了。所以这种情况下,它有没有可能反悔?或者说是在其他的方面,是不是它就有所退却,又开始又用猜忌的心态,来看待中国这个关系?我想都是像这次的中俄领导人,他需要坦诚的公开的来进行这种会谈,同时也希望借助这么一个访问的机制,两国领导人会谈一个机制,来把双方已经深化的合作关系,给它锁定下来,同时进一步去推向往前的深化。
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觉得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的,一个就是中俄之间,要选择更多的产业来进行协作,不能光是它出口原材料,特别是政府的企业,向我们出口原材料,我们把它买下来,这样的话,我想对双方的长期合作,不具备可持续性。
那么另外一个就是说,是不是我们得选出一片区域,就是中国和俄罗斯比较接近的区域,来进行一些深度的合作。比如说我们在西北的这个新疆那边,有没有一些区域能够和它进行比较好的这种合作与开发,但是西边那边人比较少。
那么另外一片区域就是中国的东北,特别是黑龙江这边,所以前段时间我在黑龙江那边的朋友就提出来,这个哈尔滨,因为它是一个俄式的这种色彩非常浓重的一个中国的城市,那么是不是可以作为中俄的经贸合作的先行先试的这么一个城市,从这个城市的景观改造,到对俄的贸易结算,到中俄之间的金融平台,到文化协作,我想这一系列的东西是不是可以在一个城市里边去进行铺开。那么特别是包括信息的提供,俄罗斯相关经贸信息的提供,俄语人才的培训等等。这样的话,他就可能会找到一个载体,所以应该是产业也是载体,地区也是载体,这样我觉得才能够和我们在国家层面,特别北京和莫斯科这个距离非常远的这个层面,去落实中俄的未来的战略协作关系伙伴,让它走的更实、走得更稳。
姜声扬:是,所以这个中俄之间的交流不光是在政府之间,这个民间也要继续,所以不会因为一个金融海啸的退潮而就此打住,非常感谢朱先生的点评分析。也感谢您收看今天的《时事开讲》,我们再会。
作者:
时事开讲
编辑:
彭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