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亮亮:从黄光裕案看司法腐败
2009年04月30日 08:01凤凰卫视 】 【打印已有评论0

凤凰卫视4月29日《时事开讲》以下为文字实录:

任韧:紧贴时事,现在开讲。各位好,今天《时事开讲》,谈的第一个话题,是一个不平凡的普通人。今年38岁,来自辽宁的三轮车夫蔡伟,最近是刚刚取得了复旦大学的博士生拟录取资格,录取的原因在于他对中国古文献研究方面的造诣和钻研精神。发生在这个只有高中学历的普通人身上的故事,难道仅仅就是知识改变命运这么简单吗?今天现场我们请到的是何亮亮先生来解读。

原广东省政协主席陈绍基,原浙江纪委书记王华元在4月16号这一天,同时被宣布免职。而根据知情人士透露说,这两位省级、副省级的高官被免职,实际上是和黄光裕案,包括郑少东案,还是有牵连的。我们稍后请何亮亮先生来解读。

何先生,这听起来,看起来又是一个麻雀枝头变凤凰的故事。不过仔细想一想看,麻雀之所以有了华丽的转身,似乎靠的不仅仅是机遇,还有运气。这背后还有很多别的东西?

何亮亮:对,我觉得确实不能只用知识改变命运。虽然他也是很明显,知识改变命运,这样一个命题上面的一个例子。但是我更多的是把它看成,就是在蔡伟身上,体现出了一种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一种,一种读书人的精神,一种真正的读书的这个精神。

蔡伟体现的读书人精神

何亮亮:蔡伟的事情呢,大概是一个月以来,我在做读报节目的时候,当时就看到这个消息了。当时呢,他是获得了博士生,是破例,破格的,教育部破格的批准他可以参加复旦大学今年的博士生考试,就让他有这个资格。那么当时我就注意到了,因为我们知道,教育部几乎很少做这样特例的批准的。那么因为这个前提是,蔡伟,就只有高中毕业的文凭。为什么这样一个离开高中已经20年的,说青年,也已经不青年了,已经眼望着40了,靠上中年了。而且他在中国社会,他是最平反,最普通不过的,东北的一个男性。像这样的下岗工人,他其实没有什么长期的稳定的职业,那么因为他在去复旦大学之前,他还是一个三轮车夫,蹬三轮的,之前他摆过小摊,做过什么各种各样的事情,下岗之后,很普通的这样一个人。

为什么这样一个人,他会有复旦大学古文字的教授,也是中国古文字学界的泰斗裘锡圭,和另外两位著名的教授,一共是3个,都是院士级的这样著名的教授,联名,根据规则,联名向教育部提出了一个申请,就是要求批准让蔡伟,能够参加今年复旦大学古文字学博士生的考试,教育部批准了。那么当时只是批准了,那么我当时就注意到了,就开始注意这样的一个青年,他有什么样的能耐,当时知道的就是,他在高中毕业之后,其实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对古文字,中国的古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高中毕业考大学,很不幸,他没有录取,这也就千百万青年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为什么,他的语文成绩非常好,可是数学和英语的成绩都很差。

任韧:偏科。

何亮亮:偏科,偏科的这个高中毕业生,可能有很多。但是这位蔡伟身上体现出来的就是一种,他喜欢古文字。虽然出生在一个很普通的家庭,他的这个父辈,他的家族里,没有人是做这行的。本来吧,我们说这个在,不要说中国,各国都有这样的情况,很多都是世家,你说中医有世家,法律也有世家,政治家也有世家,文学、美术很多都有世家。那么由于家庭影响关系,比较容易成才。

可是像蔡伟这样的一个,没有任何学术背景的高中毕业以后,生活也很坎坷。可是他对中国的古文字学,他有非常浓厚的兴趣,他孜孜不倦的,就是用业余的时间,他实际上也没有什么专业课,就是除了打工的时间,要养自己,要养家,他就在钻研古文字学,而且取得了很高的造诣,也因此引起了裘锡圭教授的注意。

那么所以他有了这样的一个机会,他也在中国的网络,以及专业的杂志上,都发表过一些论文,受到了行内的人,这个行内的人,一看就懂,这样的一个,只有高中学历的这样一个青年人,他对古文字的造诣,已经是相当好了。那么后来裘锡圭等人,他们了解到蔡伟,他实际上,就觉得这样一个人才,如果他不能进一步深造,不能够成为一个有用之材的话,他可能一辈子就这样,他一辈子不会放弃他自己的爱好。但是他可能一辈子就没有一个合适的工作,只能靠打散工,蹬三轮来养活自己和家人,然后就来钻研古文字学,所以后来给了他一个机会,让他到复旦大学的古文字和古代文献中心,去参加马王堆出土汉简的整理工作,那么这个就跟他的专业可以结合起来了,同时他可以有了一些收入,而且也可以为他继续深造,创造了一个条件。

那么今天我们看到这个消息是,就是他,蔡伟已经通过了相关的考试,复旦大学的招生办已经把它列为拟录取的名单了。那也就是说,他基本上应该就,考试这一关他已经过了,我相信他很快就会成为一个正式的博士生了。

所以这个报导刊登之后呢,一个在内地也是引人注意的,因为在今天香港好几个报纸,都用了这个大篇幅来报道。对我来说,我觉得消息是很震撼的,很震撼的。我看到这样一个高中毕业之后20年能够孜孜不倦的,能够守住自己所心爱的,这样一个古文字的专业,然后他遇上了伯乐。而且他在中国这样一个相当刚性的社会,教育体制也是相当刚性的这样一个制度里,他终于能够得到了这样的一个机会,通过考试,人们就承认了他的资格。

其实那个我看相关的报道很有意思,就是那些后来,因为考试已经结束了,考试是各学校自己命题的。后来那些看到试卷的研究生说,他说那些试卷,就是蔡伟做的那个试卷,他说可能有的教授都未必做得出来。可是对蔡伟来说,那是小菜一碟。可见他的专业能力是很强的,所以就没有人可以质疑他了。其实还有人质疑,说你们自己招生,有没有黑幕?我想没有什么黑幕,这个考卷你来做,对不对?你能做成,你也就可以被录取,你也可以被破格录取吗?

任韧:总是有很多的质疑,一旦一个不寻常的事情发生的时候。不过我们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其实蔡伟,相当于是在一个体制之外,这个20多年,完全靠自己成长出来的,这样一个奇才。但反观很多体制之内,我们老是在抱怨学术腐败,学术造假,所以这样一个对比,会不会有一些,很异样的思考呢?

何亮亮:确实是这样,就是像蔡伟这样的真正的在读书,能够耐得十年寒窗苦的这样一位学子,他跟我们现在这个体制内的学术造假形成了很鲜明的一个对照。所以我这里想到是这样,就是中国传统,有这样一个所谓的传统,叫做耐得寒窗苦,方为人上人。把读书作为唯一的一种出路,这个对现在中国的文化,其实影响也是非常大的。现在中国读书有没有,读书风气很盛。但是读书的动力,是什么呢?当官,对不对?升官发财。这个所谓升官,当然是个很夸张的说法,当一个公务员,或者是找一份好的工作,这个可能是绝大多数学子的读书的动力。真正为了自己的兴趣而读书,这样的人很少,而蔡伟就是其中的一个。

所以我从蔡伟身上,看到的就是这样一种精神,这样一种缺失的精神。你说这个学术造假,那些学术造假,无论是教授,还是他的这些助手们,他们根本就没有这种精神。他们造假,只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金钱,只是为了维持自己,这种本来是很虚假的,这种学术地位。

所以在讲到这一点的时候,我非常欣赏裘锡圭教授的,这样一种,一个是他的这种风度,他有伯乐的眼光,他看到了这样一位,辽宁一个,不但名不见经传,而且没有受过任何古文字学正规教育的这样一个青年,跟他切磋,跟他商讨,他可以看到这个学子的潜力。同时他这样说,他说现在有一些做古文字学的教授,他说根本就是虚有徒表,徒有需表,根本就没有什么真正的功力,他说他们就不如蔡伟。他甚至说,我自己有些地方,还不如蔡伟。

你说一个古文字学的泰斗,一个教授,他有这样的雅量,他当然就能够发现优秀的人才。可是又有多少教授有这样的雅量呢?那些学术造假的,那些教授他怎么可能为一个有潜力,一个真正有能耐的青年,给他们铺出这样一个道路来呢?所以我觉得这个蔡伟的事情,他可能,我希望他能够造成一个震撼,我希望他能够让现在在学的那些高中的学生,能够看到,按自己的兴趣读书,这是最好的,因为只有我兴趣的东西,我才能把它读好,我不是为了以后能当官,不是为了以后能挣多少钱。

而且要是像这个蔡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我想说的是这样,就是中国人过去说,叫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的一种取态,本身是不对的。但是这种精神,就是真正读书,读好书,中国人有这样的话,什么读死书,什么书呆子。但是这里面其实有一种精神在,就是我能够坐这个冷板凳,我能够为了我自己心爱的事业,我把书好好的读下去。有了这样的精神这个青年,他就能读好书。而且中国我们说一些大学者,其实都是这样出来的。梁漱溟,有学历吗?没有学历。陈寅却在海外游学20年,不要说博士,一个本科的学位也没有拿到,可是这些大学者,为什么他们能够成功?因为就跟蔡伟一样,他们有这样一种孜孜不倦的,为自己所心爱的这个事业和专业,去读书,去死读书的这种精神。

任韧:所以一个故事,之所以成为新闻,就在于他的稀缺性。所以蔡伟的故事,也许能让我们经常去反问自己,我们究竟身上缺失了什么?我们为什么而读书?好的,先去一下广告,稍候回来继续请何亮亮先生来解读,越滚越大的黄光裕案,背后究竟会牵连出怎么样的故事呢?广告之后见。

<< 上一页123下一页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感动同情无聊愤怒搞笑难过高兴路过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时事开讲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