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也就是安置灾民、进行积极的防疫以及排除一些堰塞湖的险情这样的阶段。在前一段时间,除了要全力的救人之外,在现场上我们的记者,我们的评论员还感悟到,还看到了那些应该值得注意的问题呢?我们再请杨锦麟先生做一个分析。
杨先生我知道你在现场应该是有一个非常近距离的一个观察,您的观察是怎么样的?
抗震救灾的几点认识和启示
杨锦麟:我觉得第一阶段的整个抗震救灾,给我们一些认识的启示,有必要跟我们的观众分享一下,首先我们觉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没有因为市场经济的注入而受到完全的泯灭。这一点我也讲了,从举国动员体制,在大灾大难面前及时、有效的动员力花费了极大的功能性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了,人道主义的精神、普世价值的精神,连接了13亿中国人民的同胞的爱,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同理心获得了空前的释放,这一点任何一种,任何一种政治运动和政治动员都没有办法起到的积极功效,在这一次的灾难第一阶段,空前的展示。
第四点,解放军、武警战士、公安干警,也就是人民子弟兵他的功能和定位再次获得了凸显,而且这是一种史无前例的一个救灾行动。这个救灾行动就证明国际的军事观察家这样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初步具备同时打两场战争的能力。
这场战争实际上是极为复杂的,立体的协同作战,史无前例的军事集结动员,展示了中国军队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实际水平和战略的动员能力,这一点让很多人刮目相看。还有一点,政府、执政党和人民军队跟人民之间的互动关系,从来没有像在这一次的灾难面前,如此的紧密而如此毫无障碍。
执政党和执政者他们受到的认证和认同,超乎以往过去的纪录,也是他的政权的合法性得到了再一步的补强,这是一点。以人为本的这种施政理念,中央跟地方各级领导群体的道德人的形象。
郑浩:对。
杨锦麟:他有他的感召力,这种道德人形象形成了一个新的榜样力量,而这点不容忽视。第六,国际主流媒体的评论也说,中国政府人民面临的考验是史无前例的,各种救援比如说,堰塞湖中人工的干预是史无前例的,而恰恰就是这种史无前例,中国也向全世界展现自己的综合实力和能量。
而这些所有这些都建基在过去30年改革开放的成果和基础之上,这点也毋庸讳言。当然媒体说了这次中国的抗震救灾至少有四个方面的积极意义,比如说转换情境,第二提升效率,第三能量的呈现,第四新闻开放。
就是说它扭转前一阶段,国际政治博弈的被动局面,以人为本、人道主义、人性的这种尊重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的认同,所以基本上化被动为主动,扭被动为主动。
第二点,政府的运作效率由于危机管控当中得到了明显提升,所谓的汶川效率,如果能用诸于后续的中国的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发展过程中,那他的产生的边际效应是惊人的。
第三,军队快速敏捷的动员能力,完全的投入,各大军区各兵种同步的进度,这点来讲,均感到了很震撼。对形形色色的什么独立,什么各种各样的分裂势力,实际上这个过程就是起一种无形的这种震撼威慑。
最后一点,新闻开放前所未有,力度之大让一向对这个问题有严厉批评的国际媒体、国际势力刮目相看。不管什么媒体,都可直接进入现场采取新闻。所以国内有两份杂志是这么说的,《瞭望东方》周刊说,如果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保持这种透明对中国未来发展非常重要。
作者:
时事开讲
编辑:
王平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