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凤凰卫视2月8日《时事亮亮点》,很少有哪个大作家只凭一部中篇小说,就能够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而J.D.塞林格恰恰就是这样一位作家。他的这部著作打动了几代人,虽然他一直是文学批评家、文学史研究家们研究的对象,但这从未影响他成为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
凤凰卫视2月8日《时事亮亮点》,以下为文字实录:
何亮亮:各位好,今天是2月8日星期一,欢迎大家收看农历牛年的最后一期《时事亮亮点》。首先我们一起来回顾上周的要闻。
奥巴马坚持见达赖中美关系紧张
解说:尽管中国多次警告反对美国领导人会见达赖,但白宫上周二证实,总统奥巴马将如期与达赖会面,但就没有透露具体日期。白宫发言人表示,美中关系正稳定发展,相信双方能在意见分歧的议题上坦率交换意见。不过,中共中央统战部随即提出强烈批评,警告说中国会采取相应措施。中国外交部敦促美国,慎重妥善处理有关问题,以免进一步损害中美关系。
欧盟三国财政危机全球股市暴跌
解说:欧元区边缘国家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债务危机升温,触发市场恐慌,欧元兑美元跌破1.38关键水平,欧洲三大股市上周四大幅下挫。德国、法国和英国的跌幅都超过2%,拖累亚太区股市,在上周五开盘后全线重挫。台湾是区内跌幅最大的市场,加权指数下挫4.3%,跌到5个月来的新低。香港也跌破重要的两万点大关,跌幅3.33%。沪深股市相对跌幅最小。
香港富豪财富回升
解说:美国财富杂志《福布斯》公布香港富豪排行榜,首40名的富豪,资产总值达到1350亿美元,比一年前大幅增加六成四,但仍然比2008年高峰期的1790亿美元为低。长实主席李嘉诚在蝉联香港首富,身价高达213亿美元,比一年前增长50亿。但比2008年仍然缩水超过三成。第二位是恒基地产主席,有“亚洲股神,人称四叔”的李兆基。新鸿基地产的郭氏兄弟,位列第三。
蓦然回首
何亮亮:《时事亮亮点》,今天的第一目“蓦然回首”。我们一起来探讨上周香港高等法院判决的龚如心遗产案。
龚如心遗产案宣判陈振聪败诉
解说:备受关注的已故华懋集团主席龚如心遗产争夺案上周二早上宣判,陈振聪和华懋的代表律师分别到庭领取判词,长达300多页的判词裁定陈振聪败诉。法官林文瀚在判词中表示,龚如心在2002年的遗嘱中将遗产全部捐给慈善基金的想法,符合她一贯热心慈善的理念,而陈振聪提交的2006年遗嘱是假冒的。龚如心和见证人的签署是高素质的临摹,对于陈振聪力证和龚如心的亲密关系,法官认为陈振聪和妻子谭妙清的证词公信力太低,龚如心知道陈振聪有家室,即使和陈振聪有恋情,也希望隐瞒这段关系。
胜诉的华懋一方随后举行记者会,龚如心胞弟龚人心与家人感谢各界三年来的支持,他以“天地有正气”形容正义必胜。而陈振聪一方就对判决表示失望,决定上诉。不过不到30个小时之后,香港警方就对陈振聪采取行动,由于判词指陈振聪持有的遗嘱是伪造的,商业罪案调查科上周三下午抵达陈振聪住所调查,取走大批文件以及电脑等证物,并在傍晚将他拘捕。之后警方带同陈振聪,到他位于数码港的上市公司宏霸数码搜证,并通宵拘留直至第二天深夜,被扣查约30小时之后,陈振聪获准以50万港元保释,3月中要向警方报到。法律界人士指出,伪造文书罪行严重,最高会被判刑14年。但如果陈振聪对遗产案提出上诉,警方将暂时不会起诉陈振聪。
法官判案关键:06年遗嘱伪造
何亮亮:龚如心遗产案这只是一个初审,香港高等法院做的这个判决,是陈振聪败诉。这个案情为什么它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首先,当然事主,就是龚如心本人她被称为“亚洲第一女富豪”,是在华人的富豪里面,女性她是第一位的。而且在世界上的女性富豪里面,她也是名列前茅的。而且龚如心她的别号叫“小甜甜”,华人都很熟悉她这个形象,60多岁还梳着两个小辫子,她和她的已故丈夫王德辉一起早年,40年代后期,他们从上海来到香港,当时他们还是少年,后来夫妻两人一起打拼,终于造就了一个庞大的财富帝国。
龚如心这个案件为什么在香港,包括在华人社会都引起这么大的反响?除了这笔遗产财富巨大,实际上谁也不知道龚如心到底有多少遗产,她继承了她丈夫至少几百亿港元的遗产。后来她自己独立经营之后,这个财富又大幅的增加。但是由于华懋公司是一个不上市的公司,所以实际上人们无法像评价一般上市企业的这些大老板那样。因为很简单,你像刚才我们节目里面看到的,像李嘉诚、李兆基、郭氏兄弟等等,你如何去判定他们的财富呢?无非就是根据他们名下这些公司的股份。但龚如心这个情况不一样,这个案件判决之后,我在几个不同的节目里头做过分析,我的观察觉得很有意思的在这个地方,就是为什么香港社会,无论是上流社会,还是普通的平民大众,无论是一般我们说舆论,不管是报纸、电台,还是电视台,整个来说这个社会是“一面倒”的是反对、是批评陈振聪的。
一方面我们看官司有两造,一造就是华懋慈善基金,也就是龚如心的这些弟弟妹妹们。另一造就是在龚如心死后突然冒出来的这么一个自称和龚如心有亲密关系的男子,他是个商人,也是个风水师,就是陈振聪。陈振聪他已经到了一个千夫所指的那样一个程度,而龚家就挂了一个横幅,在官司赢的那天挂了一个横幅,叫做“天地有正气”,当然这是他们家的感受。但我们知道,香港地区它实行的是英美式的普通法,普通法它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就是它不是成文法,法官他是根据每一个案子可以作出自己独立的判决。当然,同类的案件,他以前的判决是可以作为很重要的一个参考价值的,而且理论上,法官是不可以、不应该,也不能够受舆论的影响的。
但是我们看这个案件里面,主审法官对陈振聪的那种斥责,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来,他是很不喜欢陈振聪的。而这一点又不是他很个人的一个感受,整个社会的感受都是这样。但是虽然如此,法官他毕竟不能够凭自己的喜好,不能凭自己的感情用事,他必须要做一个在法律上能够站得住角的一个判决。这个判决有300多页,9万多字,判决的中心部分其实还是对于陈振聪所持的这个遗嘱的判决。我们知道龚如心她生前、她死后,两次都有两个重大的,而且可以说是万众瞩目的两件遗产案。
在她生前,2005年她打赢了她丈夫的遗产案。当时的案情也是非常的戏剧性,就是龚如心丈夫王德辉死后,2005年法院判决王德辉在法律上已经死亡了。那么这时候王德辉的父亲,拿出了一份王德辉1960年写的遗嘱,那份遗嘱是很正规的遗嘱。这时候龚如心也拿出来一份遗嘱,这份遗嘱她说是1990年王德辉写的遗嘱,但是龚如心这份遗嘱先后被香港的法院和警方的商务罪案科判定为是伪造的,但是最后谁也没有想到,在香港终审法庭判决龚如心的这个官司赢了,所以王德辉遗产就全部归了龚如心。
那么在龚如心死了之后,谁也没有想到她原来所做的就是2002年那份遗嘱之外,又有一份2006年的遗嘱,就是她的情人,实际上是她的情人陈振聪拿出来的一份遗嘱,而法官就是在这份遗嘱上大做文章,找出了很多破绽,包括陈振聪跟龚如心的关系等等,最后判定了陈振聪的这份遗嘱是假的。这下就造成了陈振聪全线的败退,然后马上警方就找他的麻烦了。把他拘留了,现在他是保释在家。而且陈振聪虽然表示会上诉,我觉得很有意思的就是,陈振聪他会不会觉得冥冥中,他也能够像当年龚如心那样的,凭一份假的遗嘱在香港的终审法庭最后能够全部来翻案。但这可能是半年,甚至一年以后的事情了。
遗产案官司的启示
何亮亮:我觉得这件遗产案给予华人社会里面,特别是富豪,特别是财富巨大的这些富豪们有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其实对于普通的家庭也是很重要的启示,就是一定要做一份正规的遗嘱。你像龚如心这个涉及到据说是上亿元财富遗嘱,如果她在生前能够找一位律师,在律师的见证下做一份遗嘱,这份遗嘱当然就密封起来,等她生后才公布,谁也不能够质疑,不管她交给谁。问题是她就没有这样立遗嘱,她死后反而是出现了两份遗嘱,2002年和2006年的两份遗嘱,两份遗嘱双方要打官司,一边是她的弟弟妹妹,但是她弟弟妹妹不是为了他们自己,而是为了华懋慈善基金。而陈振聪这一方呢,确是一个跟他们家族没有任何关系的,而且自己是有家室的人,但是他服侍了龚如心十五年,龚如心有没有可能把自己的上千亿的财富,都要遗赠给这个风水师呢?所以这个事情就引起大家的关注。
其实,包括像台湾的王永庆死后引起的遗产争夺案,也有类似的例子,所以像中国大陆的富豪,现在还只是第一代,我想龚如心案其实对他们应该也有一个启示,就是一定要及早的早好一个站得住角的、法律上能够无懈可击的一个遗嘱,这样就可以避免很多无畏的麻烦。对自己、对自己的后代,其实都有好处。
推心置腹
《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塞林格逝世
何亮亮:《时事亮亮点》,今天的第二幕“推心置腹”,我们人物对象是不久前刚刚去世的美国作家塞林格。
解说:美国小说家J.D.Salinger,塞林格,1919年1月1日出生于纽约一个富裕家庭,他的父亲是做火腿进口的犹太商人。在Salinger15岁的时候,就被送到了宾夕法尼亚州的一所军事学校读书,1936年毕业,取得了他这一生唯一的一张文凭。之后,他被父亲送到波兰学做火腿,但不久就回国继续学业,并且开始向杂志投稿。二战爆发,Salinger中断他协作生涯从军,战争结束,1946年返回纽约,专心从事写作。他在1951年发表了长篇小说《TheCatcherInTheRye》,《麦田里的守望者》大获成功。但是成名后,Salinger却变得更加孤僻,之后跑到了新罕布什尔州买地建屋,过起隐居的生活。
他从未放弃写作,但自从1951年以来,他出版的作品很少,只有1953年的短篇集《九故事》;1961年的中篇集《弗兰妮与祖伊》;1963年的《举高房梁,木匠们和西摹小传》,这些作品都不像《麦田里的守望者》那么成功。而Salinger的作品,擅长塑造早熟、出众的青少年形象,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Salinger结过三次婚,有两名子女,他一生极其注重自己的个人隐私,不接受采访,也不轻易授权出版作品。在过去几十年,他为了捍卫著作版权和隐私,曾经多次提出诉讼。今年1月27日,他在家中去世,享年91岁。据说,他至少还有15部未发行的小说手稿藏在家里,出版商都希望向他的家人争取出版权,将作品公诸于世。
作品不多远离人群
何亮亮:我觉得这个J.D.塞林格,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不仅是最重要的美国作家之一,在世界范围里他也是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虽然他没有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没有得过任何文学奖,他只凭着那一本十几万字的中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台湾和香港的中文译名是《麦田捕手》,凭着这一部中篇小说,他能够打动几代的学者,而且发行量达到了6千万册,当然只凭发行量并不能说明一个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但是以塞林格来讲,我想时间已经证明了他的地位。
塞林格作为一个作家本人也是很有意思,我觉得一方面来说他是一个相当典型的,就是他是一个喜欢写作的人。而且他也达成了自己的目标,就是成为了一个作家。你看一个犹太人,曾经到波兰去做火腿,上过军校,也打过仗,实际上在他青年时代,就是战后1946年回到纽约的时候,他只不过是30来岁,而且也就在回到纽约之后的第5年,他发表了他的处女作,就是《麦田里的守望者》,而且就大获成功。他从此就成为一个一个有点名气,就是五十年代初来说,是一个有点名气的作家。但是从此他就开始过着隐居的生活了。在长达将近五十年,半个世纪的岁月里面,他一直是与世隔绝,一直是远离人群、远离尘嚣,虽然我相信他大体应该知道这个世界,或者世界上有多少读者,因为这本小说早已翻成了多种的外文。
在六十年代初,当中国实际上还在一种相当严酷的政治气氛,还是在文革之前,我当时就有机会读到了中文版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当时这是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种内部出版的一本小说,当然是当时没有得到版权许可的,发行量大概在当时中国也就不超过1万册。但是就是那样一本翻译成中文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相信当时只要有机会读过那本小说的少年,无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其中有一些人后来也因此就走上了创作的道路。
作为作家的塞林格本人,他后来也出过一些作品,我也看过,后来我也特地找了《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英文本来研读吧,当然这时候因为已经是人到中年了,看的感觉跟少年时代会是不一样的。我总是在想,塞林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种与世隔绝的心态,而且他也做到了这点。在美国,在这样一个尊重隐私的国度,在这样一个法制还是比较好的国度,他可以做到这一点,我觉得他确实就跟自己的作品形成了一点,他通过自己的这个作品,表达了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他是试图跟这个世界保持距离的,但是他也做到了这一点。作为一个小说家,他的作品并不多,现在据说他还有十来部作品是放在保险箱里面的,所以出版商对此是相当有兴趣。
遗作是否出版引发关注
何亮亮:当然我也看到一些带有讽刺的说法,说现在还有谁看塞林格,你不要看塞林格曾经发行6千万册,6千万册绝对不是一个小的数字,我们假定一本《麦田里的守望者》,不管是哪一种文字版,一本书大概总有3、4个人看吧,那么你算算这个6千万册乘以4的话就是2亿多人,就是人类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都已经看过这本书,不管是什么文字版,可见这个影响是非常大的。可能现在的青年一代根本就不看《麦田里的守望者》,他不仅是不看《麦田里的守望者》,他们可能基本上就是不看书的。他们所有的生活就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现实的生活,你要吃饭、你要睡觉、你要读书、你要谈恋爱,或者你要去挣钱等等,还有一部分生活他们是在网络的,他们的一切都从网络上取得的,所以你们在讲什么塞林格、在讲什么《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一切跟我无关,但这只是一个方面了。
实际上,毕竟那么多已经看过塞林格著作的人还会有兴趣,包括我会有兴趣,如果塞林格有他的新著出版,而出版商们肯定也是从这个市场的角度出发。另一方面也是看到了,就是一个能够写出《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样的一个作家,他后来长期隐居,他隐居了半个世纪,那么这半个世纪里面,他又有一些什么新的创作呢?他的心态有没有些变化呢?他创作的风格有没有一些发展呢?这一切你只有看到他的著作,才能够找到答案。从这个角度来讲,我想虽然塞林格已经无法超过自己了,这点也不奇怪,任何一个大作家他的代表作可能只有一本或者只有数本,往往他自己没有办法超越自己,但是只要有那一本业就够了。
特别你从文学史上看的话,那些大作家很少有哪个大作家只凭一部十几万字的中篇小说,就能够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而J.D.塞林格恰恰就是这样一位作家。所以,未来我想第一我们不知道他的遗愿怎么样,他是不是希望他的这些遗作能够出版。第二,如果他的遗作能够出版,那么又会在市场上引起怎样的反响?我想已经不可能再像《麦田里的守望者》那样,引起一种很持续的,就是那一本小说,不管是它的英文版,还是翻译成各种文字的版本,然后持续的被每一代的青少年所喜欢、所阅读。但是塞林格他已经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且他的这部著作既然打动了几代的人,其实他一直是文学批评家、文学史研究家们研究的对象,他未来也仍然会是这样的一个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而且我觉得,同样是很有意思的,虽然诺贝尔文学奖那些评选委员们,那些瑞典的院士们,可能从来没有考虑过塞林格,但是塞林格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丝毫也不影响他在文学史上地位的。
人物点睛:孤独
何亮亮:人物点睛评论就是两个字“孤独”。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时事亮亮点
编辑:
郗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