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逝世 民众担心再无创新人才
2009年11月10日 09:34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何亮亮:如何评价钱学森的美国岁月

推心置腹

何亮亮:《时事亮亮点》今天的第二幕“推心置腹”,我们的人物对象就是上星期刚刚去世的钱学森。

“航天之父”钱学森名留航天史

解说:被喻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的钱学森,1911年12月11号生于浙江杭州,1930年代留学美国取得了加州理工学院航天工程系博士学位,并且在学院担任主任,期间参与了美国早期火箭和远程导弹等重大项目的研制工作。1950年钱学森计划返国,却被美国政府软禁5年,几经困难才在1955年10月回到中国。

回国之后钱学森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力学研究所,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施方案。他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都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也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钱学森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曾经主持完成中国火箭技术建立规划,及参与两弹一星研制。

1964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东风二号”,同年中国又成功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1966年实现两弹结合,让中国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核武器。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风红一号”升空,在新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钱学森成为了主要的先驱者。钱学森一声获奖无数,包括极高荣誉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凤凰卫视等十多家华人媒体主办的“2008年影响世界华人盛典”当中,钱学森更是获得了终身成就最高荣誉大奖。10月31号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钱学森的美国岁月

何亮亮:钱学森的生平大概可以分成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11年到1935年,就是他从出生到北京读的小学,后来上海交通大学毕业,之后到美国去留学。25岁到45岁这个阶段,就是1935年到1955年,这也可以说是,钱学森生平黄金岁月的前期是在美国的。然后1955年回国之后,从1955年大概到80年代,这一段时期,他中年之后一直到老年,他一直是把自己全部的才智,贡献给了中国的航天事业和中国的科学事业。然后到80年代之后他退休一直到去世,是他晚年的岁月。钱学森人生的四个阶段当中,大体来说大致的轮廓,人们都比较了解了。但是对于中国或者说看中文读者来说,或者内地的朋友们来说,钱学森在美国的那二十年的岁月,人们的了解可能还不是太多,而这方面给我们提供资料最完整的,还是张纯如写的那本,她是用英文写的,钱学森的传记,后来有中文本是在台湾翻译出版的。

其实我们说钱学森他在美国,他从25岁到45岁,这样人生黄金岁月的前期,他是在美国渡过的,所以美国当然对他有很大的影响。而这个影响我想分成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就是好坏两个方面。好的方面大家都知道了,他在麻省理工一年时间就拿了硕士,然后就在加州理工,加州理工其实在美国科学界的地位,高于麻省理工。加州理工他不仅读了博士,而且当了加州理工空气动力系的主任,因为他的导师就是世界上空气动力学的创始人冯·卡门教授。冯·卡门对他这位中国弟子是非常的赞赏,以至于在他自己的传记里面,专门为学生写了一章。

所以钱学森在加州理工的学习和工作的时期,就奠定了他作为一个导弹专家、火箭专家的地位,当然具有更传奇的是他后来被美国军方所征用,参与了美国早期导弹的研制工作,而且还作为美国军方的代表,在1945年到纳粹德国,那时候纳粹德国刚刚被盟军解放。钱学森作为美国专家组的组长,参与了对纳粹发展导弹事业的调查。所以这样一位实际上,曾经对美国的军事、科学发展,是有卓著贡献的这样一位中国的科学家,他在美国奠定了他这样一个基础。但是后来我们看这个,我想49年、50年这是关键的年份,钱学森思想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一方面也有记载说,他其实早就是同情中国共产党,他早就是同情中国革命和解放事业的,其实在美国最关键的因素,就是50年开始兴起的美国麦卡锡主义的这种浪潮,这种疯狂的反共,和排斥一切拥有左翼和进步思想人士的,包括对待外国人那样一种非常疯狂的那个时期,那个时期对钱学森也有一个非常大的影响,而这个影响是负面的,就是他改变了对美国的看法。

这里面当然也有些细节了,比方说包括他想买房子,居然也没有顺利的买成,因为就有人在刁难他,在歧视他,特别是当他提出要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就遭到了美国政府,不仅没有让他回国,而且把他软禁起来了。后来是由于毛泽东和周恩来他们直接的干预,包括在53年中美日内瓦会谈上,最后是达成了协议,中国方面用11个被中国扣押的美国人交换,让美国政府释放了钱学森的一家,钱学森这样才回到了祖国。

所以这二十年里面,有人说钱学森是反美派,我想这样的一个说法,这样的一个概括是不准确的,是不完完全的。你也可以说他是亲美派,因为美国对他产生的这种影响,如果钱学森不到美国的话,他不可能成为一个导弹和火箭的专家,但是同样也是非常明显的,美国在50年代初的那种麦卡锡主义,不仅导致了他的回国,而且导致他对于美帝国主义的痛恨。他的晚年还不能原谅,美国对他错误的这种态度。

晚年关注创新问题

何亮亮:我们说所谓亲美,就是对美国那些好的方面,其实钱学森在他的晚年他还是有的。我们看他去世之后,钱学森的几个助手,把钱学森晚年的一些谈话,关于他早年在加州理工学院所受的教育,以及他所看到的美国教育的优点,他有一个回忆,有一个讲话的整理,这是登在《人民日报》上的,我觉得那篇谈话本身,因为钱学森很少公开对人谈他的过去,或者是谈他的一些思想,他的一些认识。但是那一篇谈话是非常值得重视的,因为钱学森晚年非常关心的就是中国的创新人才,中国为什么不能培养出自己的创新人才。

从他那篇关于加州理工学院的谈话就可以看得出来,他对于加州理工是赞赏备至的,他高度赞扬加州理工学院那种自由讨论的风气,那种可以容纳异端学说的,这样一种氛围。因为有了这样的一种氛围,加州理工学院,每一个青年学生,他勇于挑战自己的老师,勇于挑战领域的这些权威,这样造成一种自由讨论的空气,他刺激了人们聪明才智的发展,直接刺激了人们的创新思维。而钱学森很遗憾地看到,中国的大学没有这样的气氛,培养不出这样创新的人才。

其实钱学森晚年还有一件很值得注意的事情,这方面人们有一些误解,或者了解得不多,就是他对于特异功能的兴趣。我觉得,因为这个事情你可以从两个角度看,一方面你可以说钱学森他虽然是个大科学家,但是他也不能免俗,他也可能跟一般人,跟一些附庸风雅的人,好像跟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一样,可能对于特异功能的事将信将疑,或者是觉得很有兴趣,也是一种看法。就是他不能免俗,这不奇怪人无完人,大科学家也有犯错误,或者有他幼稚的一面,哪个大科学家都有。可是另一方面你可以换一个角度去想,像爱恩斯坦,像霍金这些物理学家,他们晚年都对于那些所谓迷信的现象,或者对于上帝的存在,有非常浓厚的兴趣。

我觉得这是一种大物理学家,才能有的一种境界,而钱学森对于中国特有的,其实也不仅是中国特有,对于特异功能这样一个现象,它在物理学上有没有一些真实的东西,如何去理解它?我觉得你也可以这样看,钱学森对于特异功能的这种兴趣,他很可能像爱因斯坦、像霍金那些物理学家,对于未知世界的兴趣,也可以从这个境界来考虑。

点睛一个字“创”,创新的创。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时事亮亮点   编辑: 陈芳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