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亮亮:中国有多少官员在著书立说?
2008年09月23日 10:16凤凰卫视 】 【打印

解说:郑利平,1961年9月出生,广东揭阳人,1997年1曾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卡森管理学院做访问学者,同年7月,就读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公共管理硕士课程。1999年6月出任云浮市委副书记和市长;2000年1月,获南开大学博士学位,2004年6月,担任云浮市委书记;同年7月,任云浮市委书记和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有“哈佛书记”之称的郑利平,8月初被任命为亚洲开发银行中西亚局首席城市发展专家,成为首位出任国际组织高级职位的内地地方官员。亚洲开发银行是一个国际组织,致力于消除亚太地区贫困,促进当地改革与发展,而中国是亚行的重要股东。今年47岁的郑利平,今年初在国家推荐和广东省政府支持下,参与亚行的全球招聘,经考核后,于7月被录取。

对于自己的转型,郑利平表示,他在地级市已经当了10年党政一把手,但国际经验更可以丰富人生,他期望,凭借过望经验,促进亚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发展。

不怕丢官位  哈佛获公共管理硕士

何亮亮:郑利平为什么会引起我的注意呢?因为我们知道从改革开放以来,有大批的中国年轻的学子到海外去留学,也有很多地方官到外国去进修,郑利平就是其中的一个。但是郑利平和很多“海归”不一样在什么地方呢?他在美国完成了学业之后,特别是哈佛大学肯尼迪行政学员拿了一个硕士学位,回到中国之后,他就进入了地方的官场,当了10年的地方官,在广东的云浮。

云浮它既不是珠江三角洲那种最发达的县市,但是也不是那种最贫困的县市,也就是一个比较普通的地方,在那个地方他待了10年,当了10年的地方官。在根据广东媒体的报导,它在这个地方官任内还是有不少建树的,特别是他那种很开明的是整个作风,非常清明的这个施政的作风,我相信是跟他在美国、在哈佛求学的经历是有关的。

肯尼迪行政学院是一个很有名的培养行政官员的地方,比方说在我们亚洲很出名的像新加坡的总理李显龙,而香港的特首曾荫权他们都曾经是在这个学院读过硕士课程的。郑利平他在广东,其实本来我想在官场他是完全有可能再往上提升的,因为现在的中国正好就需要这样的官员,既有在外国的,特别是像在哈佛念过行政管理的课程,同时又有在地方工作的经验。

只要他有不错的政绩,只要他没有在经济领域有什么贪污的行为的话,往上提升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因为中国的官场需要这样的一个官员。但是郑利平却放弃了自己在广东,或者甚至有可能是在官场继续升迁的机会,而是通过了很严格的筛选和考试,这绝不是靠走后门,更不是靠哪个领导人的批示,就能够进入的亚洲开放银行。

所以在中国内地,由内地的官员直接能够进入像亚洲开发银行这样的一个大型的国际机构,担任里面的重要职位的,郑利平是第一人了。所以从这里面我觉得看到了,就是中国官场的一种变化,这个变化虽然不是非常显著,但是它代表的是一种方向。因为说老实话,在中国大陆官场做官并不是太难的事情,因为官场它有一整套的规则,公开的规则和潜规则。

中国新一代政治精英的代表

何亮亮:以现在来说,当然你必须是中共党员,当然现在非中共党员进入政府当官的也不在少数,但是学历大概是非常重要的。在现在中国的官场,如果你只有初中、或者高中毕业,肯定是进不了的官场的,不要说市长、县长都不行。但是有了单单学历,并不见得能够做一个好官;单单有了哈佛的学历,也未必能够成为一个好官。

郑利平恰恰是因为他既有这样的学历,他还有南开大学的博士学位,但是我想他10年地方官的任期对他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这10年地方官的任期以及他在哈佛的学理,我想很可能就是亚洲开发银行最后决定录取他的很重要的一个背景,不仅是教育背景,还有他从政的背景。因为亚洲开发银行它不单单是为中国服务,它是为这个亚洲地区,特别是为那些发展中国家服务的。

所以在像郑利平这样的有过在中国地方工作,有过扶贫,有过经济发展,特别是现在讲究可持续发展的这样一个地方从政的经验,对于他在亚银的工作肯定是非常有好处的。而且未来我相信以郑利平作为一个开头,即时不会是大量的,但是如果每年都有那么几个、十几个,以后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的年轻一代的,具有海外的教育经历,又有地方工作的经历,这样的一批年轻的政治精英,他们能够越来越多的进入,不仅是亚洲开发银行,也包括联合国的各种机构来从事工作。

其实林逸夫也算一个,当然林逸夫不同的是他没有在中国政府从政的应验,所以我觉得郑利平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例子,因为他代表的是一种方向。

人物点睛评论一个字,新,新的类型、新的方向。

点石成金

弟弟:姐姐站住,你手里拿的什么书?给我瞧上一瞧。

姐姐:给,我们领导自己出的书。

弟弟:哎呀呀,你们领导出的?难道是游山玩水记乎?

姐姐:嗨,差不多吧。

弟弟:没想到你们领导还挺跟潮流的。

姐姐:什么潮流?

弟弟:如今,当官的出书已经成为时尚了呀,据说光陕西省就有不少官员出版了小说、散文、还有文集呢,从基层到厅局、从乡镇到省委,可以说以成规模了。

姐姐:啊?那全国岂不是有更多的官员在著书立说?

弟弟:说得就是啊,虽然无法统计出一个确切资料,但只要在书店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其中不少书的作者兼有官员特殊身份,有些官员还因为著书立说获得了学习型、学者型官员,及“文人官员”、“两栖官员”和“儒官”的雅称。

姐姐:其实有的官员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确实为社会贡献了一些好作品,但令人遗撼的是,有的官员出的书品质低劣,而且还不是他自己做的。就像我们领导,他这本书印了两万册,销情不太好,他还亲自给自己打电话,想人家帮忙写篇书评,在报纸上宣传宣传。可我仔细看了看,发现这本书用的纸张优良、装饰豪华精美,还是国内一家大型出版社出版的,但是内容却是一些杂感、游记、工作日记之类的大杂烩,读起干巴巴的索然无味。

弟弟:哎,秘书捉刀,领导署名,这在官场上早已是人人心知肚明,却都不说破的潜规则,他们还有一套官员出书的路线图,先安排秘书班子为自己写署名文章,在当地 报刊上刊登,积累到一定数量,便会有人主动为其整理汇编、公款出版。

姐姐:是啊,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如果这个官员愿意,还可以用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就像我们这位领导,把书推销给下属和单位,还美其名曰说什么,以备学习之需,可书款就落入自家腰包,真是气死我了。

不忍卒读的官员著作

何亮亮:到中国大陆的书店,特别是那些大型的书城去逛逛,是可以看到很多跟官员有关的书的,跟官员有关的书有些是很好看的,特别是退休高官的回忆录,包括那些退休的老将军,包括那些退休的外交官,他们写的回忆录。虽然这些回忆录的文采、水准也许不尽相同,但是他们往往有很多细节是非常有意思的。

还有一种就是官场小说,近年来中国大陆官场小说是大行其道,这个官场小说,反映官场的这种勾心斗角、或者是腐败、或者是反腐败等等,因为它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了官场真实的一面,所以也很受欢迎,其中也有些佳作,虽然现在官场小说太多了,什么书它一多了就有点滥了。

但是刚才我们那个动漫里面说的又是另外一种类型,那就是那些官员,特别是地方官员,我看不到中央一级的官员,中央的大员他们不写这些书,你也看不到,比方说专门写胡锦涛的传记,温家宝的传记,没有的。但是这些地方官员出书,它是有个路线图的,就是秘书捉刀代笔,先在本地的报纸上发表文章,时间长了这些文章就可以结成一个集子,再请一个名人来提一个书名,由地方政府或者是党委出钱,请某一个大的出版社来出版。

因为出版社越大越有名,才有地位,你要是一个地方三流的出版社出,官员自己肯定也觉得脸上无光。这样的书出的多了,肯定读书是不喜欢看的,你要公费去买,你又不是中央相关的很重要的文件,又不是讲科学发展的,又不是什么十七大的文件,你要地方政府下一个文说,大家都来某市长的书,或者某书记的书,这也不太现实,不太可能。

所以实际上是造成了浪费,因为这些书基本上我有时候在书店看一看,也能看到,这些书都是不能读的,根本就没有任何可读性。除了这位市长大人,这位市委书记,就是这些官员自己可能翻起来还觉得敝帚自珍之外,其他我想基本上不会有什么读者。这也反映了现在官场的一种陋习,就是腐败它也要附庸风雅,这当然是腐败了,又不是你自己写的书,公款出的书,只是为了自己扬名立传。

胸无点墨  滥竽充数

何亮亮:我们知道,书籍是有它自己的命运的,你请10个妙笔生花的人来给你代笔,那也写不出一本好书的,因为那不是你自己的思想。其实官员如果自己有思想、有文采当然可以写书,写的好一样可以成为畅销书,即使不是成为畅销书,它也会有自己的生命,会受到读者的欢迎。以后再过若干年,人们也会想起某某市长、某某书记他曾经写过一本好书。

可是像这种胸无点墨,实际上都是由秘书捉刀的这种书,根本就是一种腐败行为,它污染了中国的出版市场,它浪费的公家的钱财。实际上我注意到中国的官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很多官员他们喜欢练书法,我觉得练书法远远的好于那些用公费来出版,字写的好那是自己的,而且字写的好坏是骗不了人的。

很多官员退休之后,也是以书法为乐,然后大家可以一起经常交流一下练习书法的心得,而且也可以办书法展览,甚至也有书法阶级出版,但是那个书法肯定就不是,第一能够成为书法,反正那个毛笔字肯定就不是由秘书来代劳的。所以从这个腐败也要附庸风雅可以看的出来,一方面中国社会对于文化、对于知识的要求是在提升;但是另一方面,官员们的腐败却也是在与时俱进,以至于成为了笑话。

抚今追昔

何亮亮:《时事亮亮点》今天的第四幕《抚今追昔》,到8月底为止,中国的立宪正好走过了百年的历程,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百年之前,就是1908年当时大清是如何立宪的。

大清第一次立宪:中国立宪百年

解说:1908年8月底,晚清政府仿效西方行立宪政体,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钦定宪法大纲,当时称为宪法大纲,“钦定”二字是后来添加的。宪法大纲并不是具体的宪法条文,仅仅是纲目性的规定,是指导未来制宪的纲要。大纲分为连部分,包括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义务,总共23条,其中君上大权14条,是大纲正文主体部分;臣民权利义务9条,为正文的附录部分。

钦定宪法大纲的宗旨指出,夫宪法者,国家之根本法也,为君民所共守,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当率循,不容逾越,一言而蔽之,宪法者,所以巩固君权、兼保护臣民者也。

宪法大纲一章首列大权事项,次列臣民权利义务事项,虽君民上下同处于法律范围之内,而大权仍统于朝廷。尽管钦定宪法大纲带有浓重的封建专制色彩,但内容上,它竟对以前至高无上的皇帝权利做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又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做了一定程度的确认;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相互分工的理念。

因而,从整体上来看,这是一部体现君主立宪精神的宪法纲领,是中国百年宪法发展的历史起点。百年前,清政府颁布的宪法大纲,开启了中国宪政之路的大门。

内外交困  大清被迫立宪

何亮亮:百年前的大清王朝可以说是风雨飘摇、内外交困,在这种情况下,大清自己立了一个钦定立宪的大纲,实际上是为以后的立宪做了一个纲领,用现代话来说是纲领立宪的文件。这是中国在数千年的封建专制的统治之后,首次出现了一部受到西方影响的,这样的一个立宪的文件,所以它的重要性无论如何是不能低估的。

我注意到内地的学者,无论是法律的学者还是历史学者们,近年来对于这个大清的钦定立宪大纲越来越关注了,因为它确实应该有一个正面的意义。因为从前皇权是至高无上的,老百姓是没有权利的,但是有了这个钦定的立宪大纲以后,对皇帝的权力已经做了一个限制,而对于民众因此享有的权利也做了一个规定。

虽然在1908年制定的这个钦定立宪大纲之后的三年,大清就垮台了,中华民国取而代之,中华民国的历史,特别是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后来袁世凯由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使得中国就没有走向像日本或者英国那一个君主立宪的道路,这是很多历史学家们非常困惑,也是非常有趣的一个历史问题。

但是无论如何,我们看到大清王朝在它的晚年,在它行将崩溃的时候订立的这个宪草的大纲还是有积极意义的,我曾经跟内地的一些学新闻的大学生讨论过这个问题,可能是因为他们的观点还比较幼稚,我觉得是比较幼稚,我从前也是比较幼稚的。我告诉他们,在根据大清的法律,民众是可以自己去办一个报纸的,你可以到相关的部门去登记,登记之后你就可以办一个报纸。

当然这个报纸你不能攻击清庭,如果攻击清庭你可能会被查抄,但是只要你符合相关的法律,你就可以办报。所以有了中国人过去没有的那种新闻自由,光这一点你有可以看的出来,大清的钦定立宪大纲它有相当的进步意义。另外从这里我也想到了一个,因为立宪到现在已经百年了,中国现在立宪的任务可以说也还没有完全完成,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如何有一个相应的宪制的环境,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中体西用的今日解读

何亮亮:我想起了百年来,志士仁人们都一直在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中体西用的问题,看来中体西用还是有它的非常现实的意义。就是说中国如何在保存自己固有的文化,或者用日本人的话来说,就是所谓“和魂洋才”,这个灵魂是自己的,但是这个体制,这个很多技术性的做法,它可以是外来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钦定立宪这个大纲,就是百年前大清王朝为自己所订立的立宪的大纲,我觉得就是反映了一个中体西用,中体西用在这个哲学家,或者历史学家们,很多学者们都在辩论。但是以这百年的进程来看,特别是放到今天,放到一个成功的举办了奥运会,经济的实力已经是位居世界前列,这样的一个中国来看,中体西用不仅是一个学术的问题,部因是一个历史的问题,它还有很强烈的现实意义。

那就是看到现在中国所走的这个道路,中国的模式,它就是一个中体西用,而且这样一个模式在世界上也引起了越来越大的关注。我们从这个角度来回顾,百年来中国的立宪道路,我想未来的百年,中国的立宪,中国的宪制的程度,一定会是我们现在都想不到的。

传播焦点

何亮亮:《时事亮亮点》今天的最后一幕《传播焦点》,我要推荐一本荷兰经济学家写的新书,叫做《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西方新著分析中国千年经济发展

解说:《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第二版,由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教授撰写,中译本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展中心授权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麦迪森教授长期在OECD担任研究员,也曾经担任过巴西、加纳、希腊、巴基斯坦等国经济顾问,主要研究领域是经济增长史。

在这部著作中,麦迪森勾勒了跨越千年的中国经济增长脉络,分析了中国一千年来在世界经济地位变化的重要因素,解释了中国经济这30年快速增长的原因,也预测了中国在未来25年所能达到的经济水平,以及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他指出,公元10世纪至15世纪早期,中国已经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因此,1978年,经济改革所取得的非凡进步是一个复兴,而不是奇迹,中国将可能在2015年重新恢复世界最大经济体的地位。

麦迪森在这部著作中的一个重要贡献,是采用了标准的OECD划算技术,计算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结果显示,中国在1978-2003年的GDP年增长率是7.9%,比中国国家统计局的9.6%略微低。但另一方面,采用购买力评价进行货币转换,取代市场汇率法,则发现中国经济的规模被大大低估。研究显示,中国2003年的GDP水平相当于美国的74%,或者日本的两倍以上,占世界GDP的比重是15%,到2030年,可能增加到23%。

本书涉及很多数据估计的问题,而且运用了国家比较和计量分析的方法,比较中国在世界的地位,有关数据和计算的附录占据了本书一半篇幅。第二版除了在内容上做了修改和更新之外,还增加了第四章,“展望2003年-2030年的中国与世界经济”,是一本值得高度重视的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西方专著。

西方学者的宏观思维

何亮亮:这本书《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作者是一个英国人,但是他长期是在荷兰的大学任教,后来又在OECD,就是在巴黎的经济合作发展组织任职。这第一本西方学者写的,是从长期的、这样的一个宏观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经济的,他的结论我觉得会使我们觉得很震撼的。如果以前有人说,中国长期以来就是在世界经济当中,在世界上就是占第一位的强国,人们肯定会说它你这是阿Q心理,总是在怀念祖先的辉煌。

但是这是一个很严肃的作者,他是从计量经济学的办法,就是从数据出发来讲问题,这本书看上去不是一本很厚的书,虽然它的开本比较大,这个是它的最新的版本。第一版是在1998年出版的,现在出的这个中文本是根据他去年的第二版翻译出版的。它的正文实际上只有四章,为什么这本书要从公元960年,也就是宋朝开始算起呢?

因为根据这位作者麦迪森教授的研究,他这样的一种宏观的考察,就是中国从宋朝开始就奠定了世界经济第一大国的地位,一直到这本书的第二章讲的,就是百年的屈辱历史,就是鸦片战争前一直到1949年,这段时间是中国衰落的历史。但是从1949年开始,中国又开始了复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给中国带来的这种强劲的推动力。

因为最近世界经济可以说也是风雨飘摇,所以我们看这个麦迪森教授的这本书《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是可以给我们很多的启发的。因为中国现在所做的,跟其他的那些大国不一样,跟日本、跟印度,跟周边的邻国是不一样的,它是在恢复自己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世界主要经济大国的地位。而且按照这位作者的计算,再过22年,就是到了2030年,中国经济的总量就会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3%,将近四分之一,而那时候美国的经济总量占世界总量只有17%。

所以再过20来年我们就能够看看这位麦迪森教授他的这一套方法,是不是能够变成事实,但是我觉得这是从当前世界经济的这种分化、改组的情况来看,中国经济的表现是完全有可能像这种OECD的专家所预测的那种,再过20来年就会成为世界经济的第一强国。

而且我也注意到最近香港很有名的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说,他说中国的经济制度是世界上最好的制度,只不过张五常教授他不是像麦迪森这样的,用大量的数据来说话,他更多的还是从他自己的那套理论出发推算出来的,但是这两位教授,两位经济学家,他们的结论却是殊途同归的。

学术研究重独立思考与治学方法

何亮亮:我觉得现在越来越多的西方经济学家开始把中国作为一个考察的对象,而像麦迪森教授这样的,它是独辟蹊径,就是他不是中国的历史学家,或者经济学家,很容易从中国断代,一个是断代,清朝的经济史或者是明朝的经济史。而不会像西方经济学家那样,把整个中国的一个所谓的long-run,长期的这样的一种表现,从一个长期的尺度来考察中国的经济。

但是最主要的是他并不是先预设立场,他是根据一切可能得到的大量的数据,然后用数据做一个比较,特别是在宋朝,为什么奠定了中国经济现在发展的基础。就是农业,一个是农业社会,一个是教育,一个是为这样的一个农业社会服务的庞大而有效的官僚行政的系统;然后是人口的增长、对外贸易的发展。

这一切我们看看千年前的中国,实际上就是千年前的宋朝,已经为现在的中国奠定了一个这样经济可以循环发展的良好的基础。当然最重要的是中国必须要对外开放,如果中国不开放的话,那么只能够像清朝末期那样,那就是死路一条,像这样的一个经历,实际上我们曾经都是过来人。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普通的读者其实也可以从这本书里面得到很多的启发,而经济学家可以从里面的数据找到很多灵感。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时事亮亮点   编辑: 王平伟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新闻图片花花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