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今追昔
何亮亮:《时事亮亮点》。今天的第四幕《抚今追昔》,39年前的今天,人类首次登上了月球,这就是美国太空人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这样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这段历史。
7月20日 人类首次登月39周年
解说: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从美国太空中心发射升空,涉取了之前多次失败的经验,这次飞船成功升空,并进入正确轨道,飞船由三名宇航员驾驶,4日后,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操控登月舱,成功降落月球表面,成为第一个在月球漫步的太空人,还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第一个足印。
7月20日,人类首次登上月球,三名太空人在月球插上美国国旗为人类历史揭开新一页,当时阿姆斯特朗就说了一句传诵一时的名言。
阿姆斯特朗:对一个人而言这只是一小步,但对人类而言却是迈出了一大步。
解说:太空人在月球上停留了21小时37分钟,拍摄了大量照片和收集了各种数据,为人类解开不少月球的奥秘,也为美国在月球探索中,取得了最为辉煌的成果。美国最初的探月活动,由于与苏联的冷战压力,苏联在57年成功发射人类首枚人造卫星后,61年更派出宇航员进入太空,迫使美国加快实现载人登月计划。
于是在1961年5月,展开的阿波罗计划,阿波罗11号在1969年成功登陆月球后,美国又先后进行了六次载人登月飞行,其中五次成功。
1972年后美国因财政紧促,探月活动步伐开始放慢,直至近年,美国才再提出重返月球计划,希望2020年,能再次载人飞返月球并建立月球基地。
人类太空事业的历史性成就
何亮亮:39年前的这一壮举,有美国太空人阿姆斯特朗,台湾把他翻译成这个阿姆斯壮,香港是翻译成岩士唐,就是不同的译名,阿姆斯特朗的他说的这话真的是名言了,就是个人的一小步,但是是人类的一大步。
虽然我们知道在冷战时期太空领域是美国和苏联长期竞争的一个最重要的一个领域,苏联首先发射的人造卫星,苏联的这个太空人首次登上这个太空,但是美国却以首次登月回击了苏联。但是不管怎么说,虽然在当时两个超级大国,他们都是自己的政治目的,为了宣扬自己的霸权而展开这样太空领域的争夺,但是这个成就毕竟它也是人类的成就,这个登月本身固然有军事的,它的这个登月的这个科技本身可以运用于科技,但是更多的它仍然是一个人类和平的这个开发太空,这个和平的进入太空是为这样的事业服务的。
所以美国在39年前,在39年前的这个昨天,而不是今天,就是7月20号登月的创举,它对于整个人类的科技水平的提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
美国关注中国的登月工程进展
何亮亮:那么当时1969年就非常可惜,就是中国当时全国仍然处在一个文化大革命的这个后期,当时一般的中国人根本就不知道,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这个科技成就它已经产生了。
当然中国在结束了文革之后,也迅速的向太空领域进军,那么特别是中国现在已经制订了自己的雄心勃勃的太空计划,而且这方面的美国现在反而在担心中国会不会超越美国。
我想中国超越美国是在短期之内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美国在阿波罗11号登月之后,它这个太空科技的步伐,它实际上是放慢了,而且相关的这个预算也减少了,虽然美国作为头号的太空大国,这个地位,并没有改变,但是随着一些新兴的太空国家的兴起,除了俄罗斯,俄罗斯仍然是牢牢的保持着它老二的地位,但是中国显然是异军突起,同时我们看到在亚洲,像日本、像印度,都分别都制订了自己的雄心勃勃的太空的计划,另外像这个欧洲,像这个南非洲的巴西等等,在太空事业方面的都有不同的程度的一个进展。
那么特别是中国,中国今年就会实现太空人在宇宙的漫步,而且未来中国登月计划,也在有条不紊的进展之中。
那么我觉得在这种太空领域里面竞争,它是一件好事,但是这件事情老是只有一家美国,美国独霸太空,这个对人类并不是什么好现象,或者是只有两家,美、俄两家,他们在垄断这个太空的科技,或者是太空的事业的发展,也不是什么好事情,现在有越来越多国家,特别是是几个东方的国家,中国、日本、印度都分别的,或者即将成为太空技术的这个大国,这个对于人类整个的在宇宙的,宇航的这个事业,宇宙的开发勘探这个事业,我觉得这才是一个好现象。
那么具体到中国来说,那么中国是以自己的特点,在中国体制,中国自己国力的范围之内,集中全国的力量,那么在太空领域现在已经可以说是成为美、俄两家之后的第三太空大国。
虽然跟美国的差距还是比较大,但是这个差距一方面是逐渐可以缩小的,但是同时另一方面,中国也受到了,来自中国和印度的挑战。那么就是在这样一种共同,实际上对于挑战,对于各国来说都这样,因为中国对于日本和印度,也形成了这个挑战,而且美国也把中国在太空领域的这个进步看成是一个挑战。
那么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挑战,人类,我不是说征服太空,就是说人类这个太空的事业,它才有了一种新的发展的动力,因为大家都在努力,大家都在创新,大家都希望不要落在别人的后面,正是这样的一种形式的本身,它形成了这个人类的太空事业的一种激励,一种新的这种刺激的一种机制。
传播焦点
何亮亮:《时事亮亮点》。今天的最后一幕《传播焦点》,我们要向大家推荐一本新书《惊天动地战汶川》。
解放军新书 披露汶川救灾情况
解说:《惊天动地战汶川》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组织编写的第一部全景式在现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抗震救灾的长篇报导文学。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一个月后,6月中,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书中真实披露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胡锦涛主席指挥三军抗震救灾的高层决策,再现了海、陆、空三军及医疗队在废墟中惊心动魄的救援场面。
有以最快速度到达震中的基层官兵和医疗队的动人故事,有救灾英雄身先士卒抢救民众的感人事迹,有生动反映一线官兵舍身忘死,奋斗废墟的浴血场面,真实记录人民军队参加抢险的全部过程。
书中插入了100多幅军事记者在一线拍摄的震撼人心的图片,图文并茂的再现三军将士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惊天动地战汶川的英雄历程。
本书是总政宣传部组织58位专业作家和业余作者,跟随部队奔赴灾区一线冒着余震危险采访写作完成的。
中国军方:抗震救灾主力
何亮亮:那么汶川大地震到现在已经两个月了,那么实际上在两个月这本书就已经出版了,现在中国内地出版的有关抗震救灾的书,我想在书店里可以看到的已经数以十计已经有数十种。
但是这一本是比较特别的,因为这是一本专门记载解放军如何参与这个抢险,救灾的这样一本书,书名起得非常好《惊天动地战汶川》,而且这个书的封面设计的也是很有深意的,因为这是简直像一个雕像的一个照片,这个几十个解放军战士,托住了一个被抢救出来的一位幸存者。
那我们知道这次这个四川发生的大地震之后,这个全中国的人民,在国际社会的支持下,这个迅速的展开了这个抗震救灾的这个工作,其中解放军就是冲在最前线的主力军。
那么也有外国的军事评论家认为,这次解放军这个抢险救反映出解放军最好的一面,就是首先他们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当人民遭受灾难的时候,他们就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反映的这个中国军队的特性。
那么另外对于解放军来说,就像这本书里面所描绘的那样,这样一次和平时期的最大的战略的机动,这样一种大规模的军事的行动,它虽然不是作战性的,它是抢险救灾的,但是它的难度其实并不下于一次作战的行动,因为作战的行动,你是要打死敌人,可是这个抢先救灾它是要救人,而救人往往比消灭敌人更困难,更艰巨。
那么可以说中国的军队在这次行动当中也经受了考验,我也有幸在五月下旬曾经到过四川的一个灾区,曾经看到这个济南军区和二炮的部队,跟着他们的部队,进入一些灾区,也亲眼看到了军队在抢险救灾当中所发挥的这种非常关键的作用。
救灾暴露的问题可供借镜
何亮亮:那么另一方面,通过这本书我们当然可以全景般的来了解这个中国军队的抗战救灾。
另一方面这个文中没有写到的,因为我想也不是这本书的任务,但是我们在探讨中国军队抢险救灾的时候,也应该看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这样的一次大规模的联合的军事行动,它实际上也暴露了这个中国军队的一些问题,那么就救灾来说,大批年轻的军人,也就是一些18、9岁的这些年轻的军人,他们背着最简单的这个行李和最少的一些干粮就这样走上了前线,就是走进了这个地震最严重的灾区,他们基本上没有准备,他们没有接受过抗震救灾的训练,而且他们也缺乏相应的工具,只能用最原始的,比方说就是用一把十字槔,甚至于用手来挖开那些仪器来救人。
另外就反映军队,军队肯定今后还要参加这个救灾的工作,但是军队也应该接受救灾的训练的,以及配备相应的设备。
另一方面我们知道这次军用直升机,在抗震救灾当中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反映出了中国的军用直升机的数量是严重的不足的,无论是在现在这个抗战救灾当中,还是在今后的战争当中,都可以看得出来,军用直升机肯定要发挥更大的作用。
所以对于这个军用直升机的的需求,应该要有更多的这个考虑,应该要生产或者是进口更多的军用直升机,包括那些能够可以负重的就是能够运载重物的直升机,这次通过可以向俄罗斯租到这样大型的直升机。
但是我想更重要还是要依靠自己,来完全这样一个任务,当然这不是这本书,它不是来总结,特别是在经验教训这方面,应该有别的书来担任它的任务,但是对于它的一般的读者来说,特别对于海外的读者来说要了解中国军队是如何抗震救灾的,看看这本书是大有帮助的。
更多解读:
作者:
时事亮亮点
编辑:
王平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