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坦陈高房价之痛,舆论为何不买账
2009年06月24日 09:07新华每日电讯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高房价之痛,不仅痛了百姓,广东一位副厅级干部也直言难以承受。

“广州很多房子价格超过2万元/平方米了。我是副厅级职称,每月工资8000多元,两个月工资也买不起一平方米的房子。”“以目前的广州楼价,有七八成广州市民买不起房,如果广州房价再上升会抑制需求。”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惠武近日在某论坛上表示。

李惠武此言初衷应是为百姓说话,却不想引来舆论“火力”密集的质疑:有人说“当然买不起,因为根本不用买”,还有人说“你们别哭穷了”。人们不相信副厅级干部会买不起房,似乎更愿意把这种表态看作是一种“秀”。

媒体“炮轰”不是无缘无故的:有不少干部虽然靠工资买不起房子,实际上却住着大房子,有的甚至住的是别墅,而且住得很舒服。

更重要的是:房价若不理性回归,官员再掷地有声的表态又能解决多少实际问题?

公众为什么“不买账”

干部自曝“买不起房”,不是李副主任开的头。《现代快报》说,在2007年广州市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政协委员、天河区副区长丁建华也称自己买不起房。有意思的是,当时丁副区长的言论也引发质疑。

《新快报》曾报道说,原广州市委书记林树森斥责过抱怨“买不起房”的干部:“你早就买了一套便宜的房子在那里,干吗还要去买房?”林树森说,国家虽然实行了房改,但有些单位的公务员还是分到了房子,没分房的也享有住房补贴,有些干部房子都已经住到200多平方米了;与此同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近期也撰文指出:一段时间以来,一些部门和地方打着保障性住房的名义,以各种形式为公务员建实物型住房,或明或暗的“福利分房”正在卷土重来。

的确,在公务员住房“超国民待遇”的保障体系下,一些干部现在要么已是“住房大户”,根本无需再买房子,要么无需以市场价即可轻松买下房子。

公众“不买账”,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制度外”腐败现象的存在。

《检察日报》点出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按照某些干部每月几千元的账面工资,要他们掏钱买那种每方平米“仅售”两万元的房子,的确存在着实际的困难。然而,不少干部还就是能不声不响地把房子买下来了,这又该如何解释?

《燕赵都市报》分析说,某些干部不仅在制度内享受了住房“超国民待遇”,而且这些干部在制度外,还能够通过自身的权力和关系,享受到远远低于市场价格甚至是别人“白送”的房子。前不久,温州市曝出的“干部低价购房门”事件,就是“经典”案例。

应努力使房价理性回归

“超国民待遇”与“制度外”腐败现象,让公众对“干部买不起房”心里不但直打“小九九”,而且还很憋气。如何才能让公众恢复信心与信任?

有评论认为,应从干部的财产透明度入手,拉平的干部“超国民待遇”,消除“制度外”腐败现象。

《现代快报》说,公众不相信副厅级干部买不起房,是基于干部侵占政策性住房新闻的此起彼伏,更是基于干部财产的神秘化现状。缺乏必要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大家自然是不敢相信“干部买不起房”。如果李惠武的财产已经公示,他的住房情况让大家一清二楚,网友的猜疑和炮轰,就可能止于财产公开。《南方都市报》进一步指出,尽管,新疆阿勒泰、浙江慈溪已经在积极探索领导干部财产公示制度,但局部的试点尚未推动更广范围的干部“廉情公示”。干部财产“去神秘化”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再有干部跳出来称“买不起房”,很可能还会招来“板砖”。

除了推进干部财产公示制度,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应当努力使房价理性回归,彻底解决老百姓购房难的问题。

房价涨得让一个副厅级干部都说买不起,这说明什么?房价过高,已经超出了国民的承受能力。老百姓希望看到的,不是干部们出来抱怨或者指责,老百姓需要的是,相关部门拿出行之有效的政策,解决居高不下的房价问题,让更多的无房者能够有房可居,让老百姓切切实实地得到实惠。

这样的作为,无论如何老百姓也不会质疑是“作秀”;也只有这样的作为,更能够让公众的信心与信任得到尽快恢复与回归。(渠宏卿)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感动同情无聊愤怒搞笑难过高兴路过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彭远文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