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的《中国经济周刊》报道说,目前4万亿采购大单中,用户歧视国内装备制造企业的现象,很让人忧虑。我想正是这种蔓延的“歧视国货”,却让人感到了忧虑,国家有必要采取措施,制止这种行为。为此,6月4日,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监察部等9个部委联合发文要求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招标投标监管。要求政府采购,除需要采购的工程、货物或者服务在中国境内无法获取或者无法以合理的商业条件获取等法定情形外,应当采购本国产品。确需采购进口产品的,必须在采购活动开展前,按照国家规定报经有关部门审核同意。
这个规定应该说是非常及时的,如果不再采取措施,国家投资4万亿拉动内需,就很难获得理想的效果。
中国人是热衷于洋货的,洋货充斥于我们的城市以及我们的家庭。洋货的充斥,应该说与我们的政府采购和引领都起到一定的作用。本来政府采购应首购国货,但往往一些地方政府却对本国产品进行歧视,在招标中有意设门槛,把国内企业拒之门外。最典型的莫过于两年前的江西省高等级公路管理局路面设备招标,政府采购约3000万元。令人意外的是,从开始购买标书、报名甚至到招标结束,所有国产自主品牌生产厂商只能成为一旁的“看客”。然而,负责组织此次采购事宜的管理局机务处处长陈雪飞却说这是按照“国际惯例”进行的。(2007年1月7日新华网)这个“国际惯例”让人捉摸不透,也引媒体哗然一片。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我国自去年11月开始逐步实施“4万亿”拉动内需政策以来,全国的基建、道路投资等工程红红火火地展开。而这些工程所需要的物资对中、外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块块“诱人的蛋糕”。参与政府采购的内、外资企业都卯足了劲要从4万亿工程采购中分得一杯羹。在这个“分羹”的竞争中,如果地方政府设立门槛,像江西省高等级公路管理局那样也来个“国际惯例”,毫无疑义,国产自主品牌就会在这种歧视的竞争中败下阵来。本来中国处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那些建工设备、工程机械、环保机械等行业销售收入应大幅增长,但资料显示,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管理的汽车、建工设备、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环保机械等13个大行业中,今年1至4月下滑了21%。可以想象,政府采购中又有多少是国产自主品牌?
前不久报道的宝马进入中央国家机关,引来了网友的一片声讨,有评论说采购公务车,要宝马更要“红旗”,如果各级地方政府在采购宝马等知名品牌的同时,更注重采购诸如“红旗”这样、曾令国人无比自豪的民族品牌汽车,我国的汽车产业才能取得长足发展,民族品牌才能最终走向世界。虽然“采购通知”明确规定,“各单位新配备、更新汽车,自主品牌汽车比例应达到50%”。只要去各地政府停车的地方看看,就知道自主品牌的汽车有几辆。官员的崇洋媚外,会不会对市场起到一种引领作用?这个问题是显而易见的,且早有定论。事实上,不少官员充当起消费的“引导者”,从他们用的公文包、茶杯、服装、乘坐等,都起到了引领着市场的作用。有人说,奥迪倍受中国市场的热捧,政府机关作为公务车的引领作用非常大。因此,这不仅仅是崇洋媚外、消费观念问题,而是施政理念问题。
不购买国货,除了“崇洋媚外”的思路作怪外,还有腐败问题,网友指出采购国外产品,可以借机出国考察旅游,国外企业可以资助官员子女出国留学等等,之外还有政策上的问题。比如有的进口设备,按政策规定可以享受免税。对用户来说,既能享受免税,又能享受政府的进口补贴,当然就选择用国外产品了。这也从客观上造成了歧视国内装备制造业产品的现状。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负责进出口业务的副会长陆仁琪指出,要改变这种现状,国家要从政策上进行调整,尤其是政府相关部门对政府采购要进行监督。为此,她还提出了“政府首购国货”的观点。
这个观点,也许有人说是贸易保护,而恰恰这种对优先采购本国产品要有硬性规定,才是真正的国际惯例。日本、韩国、印度等诸多周边国家政府都要求国民以消费国产品牌和民族商品为荣。《中国政府采购》杂志社社长王晓光也分析说,各国的《政府采购法》不尽相同,但基本上都向着本国的产品,如《美国购买法》规定政府采购必须至少购买50%国内原材料和产品。澳大利亚对环境产品采购更严格,以国家安全、保护环境为由,禁止或限制外国供应商进入本国政府采购市场。
扶持自主品牌,应该是政府部门的义务之一。政府采购清单应体现对民族产业的倾斜和扶持,政府部门应带头使用高品质的国货,让政府采购成为民族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既能真正拉动内需,又能重振民族品牌,因此,各级政府要大张旗鼓地采购国货,以民族商品为荣;同时还应对那些有意设门槛、歧视国货的单位和部门予以严厉处罚。
作者:
洪巧俊
编辑:
张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