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
提要 平安、深发展的这桩买卖,与一般企业之间的并购不同,它触动了中国金融混业经营的神经,预示着中国金融格局将进入多面时代。
12日晚,平安发布公告称,其与深发展将达成以下协议:1、深发展拟向平安人寿定向增发3.7亿-5.85亿股。2、平安集团与深发展原第一大股东新桥签订协议,采取换股或者直接购买的方式,交易新桥持有的5.2亿股深发展股权。
上述两项交易完成,加上平安目前持有深发展约4.68%股权,平安肯定成为深发展的第一大股东。这是一场罕见的大买卖,涉及金额高达200亿元。但更为重要的是它触动了中国金融混业经营的神经。虽然动作如此剧烈,但离平安和深发展6月8日因重大事项停牌只有短短四天,两者合纵连横驰骋中国金融界之心,昭然若揭。
至少交易各方的经济账相对简单——
首先,平安此次收购后,实际获得了一张全国性银行的牌照,金融控股集团架构名副其实。直接的财务成本不过是最高达138亿元商誉减值准备(若未来深发展股价大幅下跌,须进行减值),短期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由于收购价相对合理,市场处在历史底部区域,这一风险不大。而且平安同时也可获得深发展盈利贡献,按30%股权计,2010年和2011年深发展可为平安EPS(企业项目结构)贡献0.24元与0.29元。市场虽然是波动的,但交易的财务收益还是明朗的。
其次,深发展因此交易而获得定向增发的资金为67.56亿-106.82亿元,核心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最高可升至8.75%和12.05%。按照6%的核心资本充足率要求和60%的风险加权资产比例计算,新募集资金将支持约1900亿-3000亿元总资产规模的扩张,相当于目前资产规模的36%-57%,可以满足深发展未来两年的市场扩张。
最后,大赢家新桥可选择以每股22元,或每股兑换0.575股平安H股(没有禁售期)的价格,出售其持有的深发展股权,令投资仅5年的新桥,最低可获得92.22亿元的收益,而它当时入主深发展的成本为12.35亿元。
从经济账看,新桥无疑是第一大赢家,但问题是金融机构算账不能只看一时的账面浮动,要真正看清楚这场交易谁是最后的赢家,目前下结论,还为时过早。至少有三个环节还不明了——
第一,这个交易涉及到中国《商业银行法》对混业的限制,这是一个硬性的杠杠,暂时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可以彻底突破。而中央也至少有五个部门,有权管辖这桩交易。如交易里有外资的进出,就要报商务部;此外这是涉及到金融业史无前例的大动作,一行三会都要有意见——有一家不同意,这项交易都不能完成。
第二,假设天随人愿,这事就按公告的协议全面完成。但主导了深发展的平安,所面临的资产整合也有相当难度,要花大量的时间,才能整合出一个“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而平安若拿不出像样的资产整合办法,双方还是单独经营,以后平安难免要经常发布重大关联和承诺公告,宣布如何限制大股东旗下的平安银行,否则它和深发展之间的同业竞争无法得到市场认可——除非把平安银行注入深发展。
还有,深发展善于改革的核心团队的去留、业已成型的市场品牌的拓展和良久的市场影响的发挥,不说和平安有冲突,即使如何去短留长,都不是轻而易举的。
第三,这场交易还考验我们如何看待新桥的盈利。5年八倍的盈利,外资PE的财技是否能够得到合理的尊重和承认?不仅考验我们是否能够继续开放,也考验我们在羡慕别人的同时,如何学习在起死回生中把握市场波动的能力。
总之,这一次交易充满了各种不确定因素,但总的来说,是利大于弊。尤其是不仅交易各方利益均衡,而且对中国金融格局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可谓尘埃已起,虽尚未落定,中国金融界不满足现有格局,即将进入金融混业的多面时代,以平安、深发展的暗流涌动,预示着春潮澎湃的未来。
作者:
上海商报
编辑:
张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