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纾解民困民怨,公积金改革才能受欢迎
2009年06月16日 07:38南方都市报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广州公积金改革方案仍在“酝酿”,但媒体通过银行内部培训资料获得的信息,已经引起轩然大波。连日来,同城媒体多方寻访,对提取部分公积金的市民账户内需扣留六个月的缴存额,以及公积金不可异地提取等明显增加使用成本的条款,接受采访者均无一例外地表达不满。从各媒体的报道看,民众反对之意强烈而真切,显然因为这一改革于民生实有切肤之痛。在汹涌民意面前,公积金管理中心无疑已经陷于被动。

从设立初衷出发,公积金制度本身就是通过全民强制储蓄,部分居民提取的方式,为大众购房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从纾解民困的角度,公积金制度本应起到增强居民购房能力的政策效果。就目前的情况看,公积金只能半年一提的管理方式已经令百姓深受其苦,每次提取时,均需提供房屋产权证(或借款合同、商品房买卖合同)及购房发票(或契税完税证)等证明材料。又令大众不堪其扰。本次改革方案,为扭转每半年提取一次的的弊端,允许每月提取,并通过直接划账的方式,免除提现需要证明的负累;此外新增了“如职工或配偶及未成年子女患10种重大疾病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可申请提取住房公积金”的规定,增加了居民转换资金用途的自由度。本来都是有新意之处。但是,替代每半年一提的方案居然是必须积存半年公积金,此举加重民众负担,必然导致民怨累积。

我们可以简单算一笔账,按原规定半年可完全提取,那么第一个月缴纳的公积金在管理中心储存6个月,第二个月缴纳的公积金储存只有5个月,缴纳者每月损失的存款利息是逐月递减的。经计算,总共损失共21个月的利息和资金使用权。而倘若按新规也就是先扣下半年的缴存额,然后准许每月提取,则公积金管理中心将在半年之后,长期占有缴存者6个月的公积金存留所产生的利息。以一年为期,前半年缴纳者的福利损失仍然为21个月的存款利息和资金使用权。而后半年,每个月被扣的公积金都是半年共12000元,经计算,后半年的福利损失达到36个月的利息和资金使用权。可见改革后的民众负担加重。

必须看到的是,由于在特定时期内,缴纳住房公积金的市民不可能全部都将其提取用以购买房产,因此缴纳公积金而未提取的市民,已经起到为提取公积金的市民提供资金沉淀的作用。这一点在2008年公积金缴存与提取的情况中可以得到印证。根据今日本报报道,去年共有62.62万人次提取了个人名义下住房公积金合计124.34亿元,占当年归集总额的61.28%;其中提取用于购、建、租等住房消费的有45.71万人次、100.88亿元;因离退休养老、出境定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户口迁出本市等情况提取的有16.91万人次、23.46亿元。这就是说,以08年为断面分析,完全不采取半年一提或者强制扣留6个月缴存额等方式,由于提取者少于缴存者,所形成的公积金的沉淀已经接近40%。在此基础上,缴存住房公积金的市民,仍然每个月都从工资里划出当月缴存额。这就意味着,2009年每一个月,公积金管理中心的账户中,除了留存去年“沉淀”下来的归集总额的40%的未提取公积金,还有本月新归集的公积金总额。这笔账算来,即便不强制规定公积金只能半年一提,或者强制扣留6个月缴存额,公积金管理中心也应该有相当金额的现金,当然,由于公积金需要承担一次性大额贷款。这笔“沉淀”下来的资金是否足以垫付贷出资金,尚需公开账户明细以便查明,但这起码说明释放强制储蓄金额,减少资金提取限制仍有空间,由于缴存者的福利损失与公积金管理中心的无偿占有的利率和资金使用权成反比,公积金管理改革,必须以减轻市民负担为方向。

但从改革方案看,无论是否存在亏空风险,新规中出现每月提取必须扣缴六个月的住房公积金,以及异地购房不准提取的规定,都是从减轻管理成本,降低管理难度为出发点。改革方案的制定者显然没有计算改革后市民的使用成本,倘若有关方面意在释放出改革方案的“未定案稿”观察大众反应,那么必须指出,这一尝试并不成功。因为对大众来说,缺乏参与决策权,仅有接受采访时所获的不完整的讨论权,根本无法获得作为公积金的所有者的应有尊重。

对此,广东省政协常委孟浩认为,公积金管理部门作为代理机构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该征求百姓意见,倾听民意,树立对公民个人财产的尊重意识,值得有关部门参考。

必须看到,公积金改革所引发的民生讨论与公众怨怼,固然是尚未公布的改革方案之不幸,也实为公积金管理中心之大幸。毕竟直到今天为止,公众所得悉的改革方案仅为“草案”,公积金管理中心尚可通过公布定案以及为公众释疑扭转被动局面。对公共政策制定者而言,在出台涉及民生根本的政策时,只有经过专业委员会的讨论,获得人大政协的同意,才能在制定改革方案的过程中体察民生困境,这样制定出来的改革方案,才能受到大众欢迎。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南方都市报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