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伟:食用油涨价打破危机时代的低物价童话
2009年05月22日 14:15大洋网-广州日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受国际油脂油料价格和大豆国际期货价格连续上涨影响,中国国内食用油“触底反弹”,金龙鱼、福临门等大品牌已拟定调价方案,涉及产品主要是调和油和豆菜油,目前南京市场有一些超市已经上调了相关品种价格,5升桶装油调价幅度在每瓶10元以上。(5月18日《京华时报》)

食用油价格上调,5升桶升幅达到10元以上,预示着金融危机时代的低物价童话破灭。人们犹记,在2007年到2008年上半年,中国CPI指数节节攀高,带来了民生消费品价格的一路升高:油、盐、酱、醋、肉、菜、蛋、奶甚至是方便面都一天一个价,让中国的家庭主妇们不得不缩紧荷包。民生苦于高物价,政府也不得不实行政府限价。尤其在2008年春节期间,中国严控各地物价上涨指数,尤其是那些攸关百姓日常生活的菜篮子、米袋子和肉奶等价格。政府对低保家庭和学生开始下发生活补贴,以缓释通胀带来的民生多艰。

金融危机以降,市场萎缩,虽然宏观经济充满了停滞的危险,但是对民生,却也带来了消费品价格下降的实惠。事实上也确实如此,CPI从“奔四”一路下滑,到今年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降1.5%,已是连续3月下降。表现在现实生活中,菜篮子、米袋子、蛋奶肉的价格也在回落,食用油也滑落到正常水平。对老百姓而言,他们关心的既不是通胀风险也不是通缩隐忧,而是现实的消费品价格和生活质量。

遗憾的是,老百姓还没有尽享低物价的好处,吃喝的费用又都涨了上来。人们不明白,为何通胀时代的高物价让人们忍受那么长时间的煎熬,而低物价的童话又是如此的短暂呢?更重要的是,物价上来之后,由于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深度影响,中国人的收入并未见明显增长,而且还面临着更为严重的失业风险和减薪压力。两相叠加,低物价的童话破灭之后就是更难熬的生活拮据。雪上加霜的是,已经启动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还有滞后效应,远水解不了近渴,中国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一方面使货币投放量增大,另一方面使银行利率达到历史低点。因此,老百姓的财产性收入整体呈下降趋势。百姓面临的不仅仅是收入上的递减,职业上的不确定,还有心理上的不安全感。种种因素聚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危机时代的民生困苦语境。而危机初来时的低物价童话就成了过眼云烟的想象。

事实上,即便是危机所致的低物价童话里,中国百姓的生活也绝没有童话般的浪漫。居民消费品价格不过是从最高位的缓慢滑落,依然未能达到2006年之前的物价水平。而且,现在的民生诉求和2006年之前也有了大大的不同,除了吃穿基本的消费,还有住、行的需求。而房价除了地产商的连串的促销噱头并未降至消费者的心理底线,而在中国出台系列鼓励购房的财税减免以及地方性救市举措,又使得房价逆势上升,房奴依然还是房奴,实现安居依然是梦;中国汽车销售已经连续4月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汽车已经从奢侈品变成了寻常百姓家的代步工具。但是中国的成品油价格经历短暂的降幅滞后随着国际油价的攀升又回到高位,而且还要上涨,中国市场的成品油价格甚至超过美国油价。因此,光看CPI来观照中国的社会民生是不够的,因为那只能窥探到中国社会的一个角落,要了解中国社会的全景民生风俗画,就要深入民间,切实体味他们的生活实景,从市井百态中才能捕捉到市场变幻对他们的深度影响。

成品油涨价了,米袋子、菜篮子还会远么?一旦“甲流”消逝,肉价是否也会水涨船高?成品油在追逐着国家原油价格,房市重新惹火,天然气、水价还在酝酿上涨...什么都在涨,除了工资不涨,这个讽喻性的民生口头禅,似已成为现实。

人们担忧的是,这一轮的涨价会否使得中国经济从通缩重蹈通胀?提振内需市场,也要防止急躁冒进,必须兼顾发展和民生的平衡。金融危机时代,人们不需要童话,也不要奇迹,而需要科学发展和民生安定。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张敬伟   编辑: 贾思玉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