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房还是没房?买得起房还是买不起房?这个问题,在普通老百姓那里,答案是确切的。但如果问的是公职人员,答案又当如何?
有的人给出了答案,深受质疑。日前,首个“全裸乡政府”四川白庙乡党委书记张映上在网上公开了个人财产,称自己无住房寄住岳父家中时,不少网民赞许之余,还是表示了深深的怀疑。一如此前,一些厅局级甚至省部级官员声称房价畸高,连自己的薪资也买不起房的时候,公众普遍投以怀疑目光。
有的人给出了答案,触目惊心。据报道,从去年6月开始,安徽合肥市大力清理直管公房。截至今年3月23日,合肥市清房办已纠正违规占用直管公房人员1119人,收回资金近5000万元,收回应退公房28套。其中,违规占用、转租公房者几乎都是公职人员。
从具体事实看,这两个新闻好像没有什么关系,但从背后隐藏的现实和规则看,这两个新闻却又能建立某种逻辑联系。人们对官员买不起房的怀疑,不断得到了事实印证,已经严重影响了政府公信力;更因为这种怀疑并不是针对某个人,而是人们在事实的一次次“启发”下,发觉在权力体系内,无论是从机会、信息、渠道还是经济能力来说,公职人员具有难以想象的对公房等公共资源“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解决房子问题比一般百姓容易得多,这恐怕也是公务员饭碗让人趋之若鹜的一大原因吧。
这还不算。如果对权力的监督缺失,导致公权私用,那么在特权之手横扫之下,买房子、有房子远远不是问题,而是有多少套房子、买多少套房子的问题。就像在合肥,有个别公职人员,手上包括房改房已经有数十套房子,竟然还捏着一套直管公房!而就在这座城市,年近八旬的退休职工刘海明几十年来一直居无定所,生活困苦。
不患寡而患不均。当分房的主持者不是制度,也不是市场,而是特权,以致有人蜗居难求,有人华屋成片,这样的“马太效应”现象,暴露了一些人假借公权力谋私自肥的行径,更折射出权力规则对利益分配格局的扭曲。无论是温州购房门事件,还是武汉经适房六连号事件,无论是招聘干部子女稳定干部队伍,还是绩效工资在一些地方异化为“官效工资”,其中无不隐现着权力者优先、多占甚至通杀的利益逻辑。
看来,分蛋糕讲究的公平正义,离不开操刀的权力之手。因为,操刀者有没有公心,会不会私分,能不能偷吃,会直接影响到分蛋糕规则的公平,过程的公正,最终决定了蛋糕能不能分好。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李力言
编辑:
周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