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评论 > 正文
舒圣祥:让一些部门预算先细化起来
2010年04月03日 07:30广州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继国土部首个公开部门预算后,财政部、住建部和科技部也相继公开了其部门预算,其内容均包括《收支预算总表》和《财政拨款支出预算表》,且格式基本相同。

相比于此前的公众预期,公开这样格式的部门预算,其意义大概只能相当于聊胜于无。非但公款招待、公款购车等公众关注的细项支出,预算中一律没有明确列支,就连更为笼统一些的预算项目也未能得到细分,而是被非常粗糙地概括于那么四五个动辄上亿元的大项之中。别说公众根本不能看懂,业内专家也休想真正看出个所以然来。

去年,由广州率先开启的地方预算公开,原本曾留给我们很多期待;但是,如果今后的地方预算公开也纷纷循此部门预算公开之路径进行,“以公开的方式不公开”难免将会成为惯例,舆论呼吁多年的“预算公开”问题,则可能只具有象征性意义。有关部门第一次公开预算,虽然是一个应该得到肯定的进步,但同时也给预算公开带来另一种形式主义——两者之间,我们很难判定究竟哪个部分影响更多。

为何各部门公开预算的格式,都如此近似而统一?难道公开预算的详细与认真,不正是树立部门形象、获取公众好感和社会公信的重要机会和途径吗?为何就出不了一个“白庙乡”式的部门,来博取公众准备已久的掌声和鲜花?

国土资源部财务司司长赖文生接受采访时道出了答案:此次财政预算公开内容,是按财政部统一制定的报表和格式完成的。财政部门不去统一要求和指导各部门预算公开怎样尽可能细致、尽可能让公众看懂,这不让人觉得奇怪吗?如果不能朝着公众要求与期盼的方向做出积极的推动,至少也应允许各部门在预算公开程度上展开部门竞争。

公开财政预算,接受公众监督,是政务公开的重要措施;可是,如果公开的财政预算,公众根本就不知道该从何处展开监督,那么公开部门预算的意义,无疑就要大打折扣。公众从来不奢望部门预算公开能够一步到位地“细致到桌椅板凳”,但公众至少需要看到预算公开进步的过程。预算公开的进步,并不需要整齐划一的脚步;恰恰相反,适度的部门竞争正是进步的重要源泉之一。某种意义上,预算公开也是需要一点“鲶鱼效应”的。允许一部分部门“先细化起来”,是财政预算走向“共同细化”的必由之路。

(舒圣祥)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舒圣祥   编辑: 许诺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