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台北4月30日电(评论员 俞雨霖)两岸两会第三次江陈会4月26日在南京落幕,顺利签署了两岸定期航班、共同打击犯罪和司法互助、以及金融合作三项协议,并且发表陆资来台共同声明。其中最受外界瞩目的,无疑是两岸定期航班的开通。定期航班就像一条纽带,将台湾与大陆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当然,也将两岸快速改善的关系,推上了新的台阶。
三次江陈会后,人们可以很轻易的发现,两岸关系已经发生质的变化。两岸从此由合作代替对抗,交流代替封闭、经济代替政治、互信代替猜疑,更重要的是,以和平的前景代替了战争的威胁。这可以说是自一九九六年春台海飞弹危机以来,两岸关系最稳定的时刻。
这种由危机、动荡,到稳定,再进一步到和平发展的历程,既透露出了台湾政局的变化、两岸关系的变化、台湾民心的变化,更值得观察与解读的,是两岸领导人对两岸关系本质看法的变化。
回想,在2005年3月4日,大陆人大会议上,有鉴于当时中共高层对于民进党政权“台独”倾向的高度疑虑,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了措辞强硬的对台工作讲话,一共有四点,这个被俗称为“四个絶不”的讲话,反应了中共的对台底线。这“四个绝不”包括了: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絶不动摇;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絶不放弃;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絶不改变; 第四,反对“台独”活动絶不妥协。
如果拿中共高层的这种态度,来对比二○○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被称为“胡六点”的胡锦涛的新年对台讲话,两岸关系真已有天壤之别,过去负面表列的严厉警告字眼,被正面表列的高度期许字眼取代。“胡六点”包括了:第一,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第二,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第三,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第四,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第五,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第六,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同样的,进入二○○九年,马英九的对大陆讲话内涵与陈水扁、李登辉也大异其趣,经济取代了政治成为两岸沟通的主轴,善意取代敌视扮演两岸交流的思想基础。在四月中旬的博鳌论坛前,马英九接见与会代表钱复,并要他赠送他的十六字箴言转致大陆领导人。马英九的十六字箴言是:“同舟共济,彼此扶持,深化合作,开创未来”;几天后,温家宝也务实善意的回应了十六字箴言,内容是:“面向未来,捐弃前嫌,密切合作,携手并进”。
回头看李登辉与陈水扁“执政”时期的两岸关系,如今检讨确实有不堪回首的悲凉。台湾无数稀有的资源,投入那不可能有回报的虚拟“台独”政治目标中,无数才智人士的心血,耗费在不可能战胜的无谓两岸对抗中,结果,“台独”分子就像唐吉柯德斗风车,活在虚幻的战斗中,永远没有成功的一天。
务虚与务实,正是两岸关系昨日与今日的分水岭。但是在当下的台湾,主张“台独”的民进党不高兴,不是普通的不高兴,而是有点抓狂的不高兴。民进党全盘否定两岸人民全面交流,更全盘否定两岸关系春暖花开,因为民进党见不得两岸和平、稳定与发展,相对的民进党似乎期待两岸关系持续的对抗与冲突,唯有对抗与冲突,民进党才能在混乱中激化两岸人民的敌对情绪,并从中谋取最高的政治利益。
在民进党眼中,两岸关系只有政治没有其他,对民进党领导人来说,人民的肚皮不重要,“台独”基本教义的意识型态才重要。所以,马英九一切改善两岸关系,有利台湾人民的做法,都是亲陆卖台。而民进党振振有词否定马英九的唯一理由,竟然是简单的一句“台独”基本教义派的传统用语:“台湾主权流失”。不过,这只是表象的用语,这句话深层的本质应该是:“台湾国”主权流失。更精确的说,应该是“虚拟的‘台湾国’主权流失”。
而这也就是为什么马英九当局开放大陆观光客来台、欢迎陆商投资台湾、两岸直航,有利于台湾经济发展、有利于台湾民众赚钱、有利于台湾扩大外交空间的政策,到了民进党眼中,都成了“台湾主权流失”的卖台行为。
当然另一层原因,其实也再简单不过了,两岸关系的改善、两岸交流的拓展、两岸的共存共荣,将更形压缩民进党在台湾社会操弄“台独”的空间,让民进党离“台独建国”的梦幻更远更远,因此造成了“台独”分子打自心底不由自主的惊慌、失措,恐惧、挫折与无奈。
老实说,“台独”分子对“虚拟‘台湾国’主权流失”的警慌失措、深层恐惧、挫折无奈是对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否则他们就太麻木不仁了。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在两岸热烈的交流声中,在两岸和平发展的期盼声中,“台独”分子的进退失据,不是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造成的。“台独”当今的困境,实话实说,正是“台独”信奉的“虚拟‘台湾国’”幻象造成的,这真的怪不得别人。
作者:
中评社
编辑:
贾思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