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评论 > 正文
陈一舟:将贫困生活还原为“人的生活”
2009年04月10日 08:21南方报业网 】 【打印已有评论0

2008年底之前,中国政府确定的贫困线为人均年收入785元。该标准按照2005年的美元购买力平价约为人均每天0.57美元,而按照美元兑人民币现行汇率则只有人均每天0.31美元。这与世行推荐的人均1.25美元的贫困线相比,差距悬殊。尽管中国政府刚刚宣布实施新的扶贫标准,将贫困线提高至人均年收入1196元,但世行的报告认为,这一新划定的贫困线依然偏低,并建议中国政府新增1546亿元投资,重建扶贫政策体系。(《中国青年报》4月9日)

中国贫困线何以低于国际标准?我想,有人口基数大的因素,也有综合国力影响的因素,但这些都不是主要因素。根子在于,多年来,我们一直习惯以满足人体生命活动的最低需求标准———“饿死还是饿不死”,作为贫困线的划分标准。我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国民经济和综合国力已经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如果仍然还以此作为贫困线标准,不但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也是对弱势群体权利的一种无视。

社会伦理学家马格利特认为,“贫困并不是以收入分配来定义的,最低生存条件指的是起码要满足哪些需要才能过上一种算是人的生活。一个社会把这个标准定得越低,把人也就看得越低。”由此来看,贫困生活原本就理应是“人”的生活———不仅有“吃饭”维持生命的需求,还有就医、教育等多方面的基本社会性需求。

事实上,让贫困线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综合考量贫困人口的各种权利需求,是一种国际惯例。如美国政府规定的贫困线,1979年非农业人口四口之家年收入为7412美元,1984年为16009美元。因此,提高贫困线标准,将贫困生活还原为“人”的生活,势在必行。

尽管,由此会从统计数字上增加大量的贫困人口,但我觉得,把更多的人纳入到贫困人口中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贫困理念”得不到应有的校正而引发的对现实贫困人口权利的漠视。当手机、家电、电脑已经成为大众化的廉价商品,当大众生活已经普遍性跨入小康门槛———在现代文明的视野下,我们还在对“用手机、电脑能不能申请低保”争议不已,将贫困人口视为“为了活着而活着”的群体,只能是一种悲哀和耻辱。□陈一舟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陈一舟   编辑: 贾思玉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