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评论 > 正文
陶短房:政治语言口语化之风应吹遍每个角落
2009年03月09日 08:02东方早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作者:陶短房

“两会”期间,报告、发言是少不了的。与往年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政治语言的口语化。

在人大会议上,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就充满了朴实的语句,如“让人民放心,让人民舒心”、“要把学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等等。政协、人大的两位发言人赵启正、李肇星同样语句明白,通俗易懂,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显然这并非偶然,而是许多领导人自觉的、主动的行为。胡锦涛主席此前就曾在正式发言中使用了“不折腾”这一颇令翻译为难的口语化词汇,而温家宝总理、吴邦国委员长也多次表示,要用老百姓容易理解、听得懂的话来写报告,自己“就最喜欢讲大白话”。

事实上,这种口语化的表达也的确在某种程度上达致了发言者的初衷。许多听了报告的普通民众表示,领导人的话比以往“更容易懂了”,显得更有亲切感。

在中国古代,当官的要说“官话”,这是因为传统中国社会实行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自上而下的家长制统治,老百姓对于政令只有听从的份,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听得懂要执行,听不懂同样也要执行。而当今社会已进入公民社会时代,政府的政策、措施、成绩、不足,老百姓都可以也有权听一听、论一论,要求领导人的政治语言口语化一点,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既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公仆们自然有责任、有义务用主人们喜闻乐见的“明白话”来汇报、来解释。

即使不考虑这层因素,政治语言口语化也同样具备重大意义。许多人都知道,国际上诸多著名政治家,不论其政治立场和倾向如何,都习惯采用通俗化、口语化的语言,去影响、感染听众。刚刚当选美国总统的奥巴马不必说,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古巴革命家切·格瓦拉,以及列宁等人,都习惯于使用口语(甚至俚语)和基层民众交流。中国近现代史上也同样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如曾国藩用俚语、歌谣给湘军编写作战、纪律要诀。这些政治家并非缺乏文化素养,如曾国藩是儒学大师,格瓦拉出身中产阶级,奥巴马一直在白领家庭长大并受过良好教育等等,几乎无一不是文化底蕴深厚的人;他们之所以要说口语,说大白话,目的只有一个:打动民众。对人说话,当然用大家听着轻松、想着透彻的语言,否则,您的主张再好,也不免陷入曲高和寡的尴尬窘境。

由此可见,近来蔚然成风的政治语言口语化,是一股顺应民意、顺应时代的清新之风。然而也应看到,这股风尚不足以吹遍每一个角落。在一些地方,“衙门”越小,官腔反倒越重,让老百姓错愕的语言也越多。显然,要让新风成为惯例,尚需时间和努力。

更不应忘记的是,政治语言终究只是一个载体,语言所要表达的政策、观点和思想,才是老百姓最关心的。作为负责任的政治家、领导者,不仅应在语言上贴近群众,更应在内容上、政策上、思想上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

(作者系旅加学者)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陶短房   编辑: 贾思玉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