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评论 > 正文
宋桂芳:建议大学生当小贩城管答应吗
2009年02月09日 07:57红网 】 【打印

作者:宋桂芳

危机当前,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如何纾解就业压力,从政府官员到专家学家,不断奉献出或惊奇或雷人的主意。2月8日《羊城晚报》消息说,广东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广东副主委温洋认为,大学生一毕业就必须是白领、公务员属于就业观念固化。在就业难的情况下,大学生也不妨转变观念——当当个体户、小商贩。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创纪录的559万人,比去年增加近13%,加上此前未就业的,今年全国将有超过700万的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攀升,再加上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美国次贷危机以及往年积压未就业毕业生等因素,毋庸置疑,今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形势严峻更需要得力举措。既然现有产业规模暂时提供不了那么多的就业岗位,那么,当个流动小贩如何?温阳先生的“创意”其实并不算新鲜,早在很多年前,不少大学在搞“注水就业率”的时候,就有了类似的奇思妙想:要求毕业生必须提供就业协议书和就业接收函,否则不发放毕业证,于是也就默许部分学生为了拿到毕业证书而找学校附近小店“签约”。更幽默点的说法,能留在学校周边小卖店就业,也可以简称“留校”了,这就业的层次还不低。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小商小贩也不是什么低贱的工作,但是,选择职业不是玩脑筋急转弯,总得有些价值的考量。就个人而言,不是所有大学生都适合做销售;从投入产出来说,十年寒窗,数万成本,最后竟然要求人参卖出白菜价,以此解决“成交量”颓势,恐怕大学生和家长都不能乐意;从就业率来说,古今中外还没见把小商小贩也统计进就业参数的,这显然不是转变观念的问题,而是偷换概念;从社会发展来说,鼓励大学生去做走鬼,也不利于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抛开以上考虑不谈,大学生去做走鬼,城管能答应吗?前几日,有地方城管号称要做“最可爱的人”,而公众的价值期待显然更低,普遍认为城管只要能做“最不可恨的人”就很感动了。城市管理如果不能厘清价值取向,作为弱势谋生的走鬼与作为基层执法的城管必然会形成对垒而引发矛盾不断。温阳先生说,现在不少大商人,当年不也是“走鬼”出身?李嘉诚靠卖塑料花、霍英东靠开杂货店、美国的戴尔靠送报纸起家——但我们不能忘记两个事实:多少走鬼里才走出了一个李嘉诚?当走鬼是李嘉诚成功的必要条件吗?

一提到就业问题,就有人要求求职者“转变就业观念”,彷佛就业难都是观念惹的祸。观念是主观的,岗位却是客观的。大学生再怎么转,合适的岗位恐怕也不是“转”出来的。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走鬼式就业解困法”,倒不在于这个主意有多荒唐,而是透露着一股推卸责任的怪味儿。就业也好,创业也罢,都离不开政策支持,离不开产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责任。就业难不可怕,只要经济面向好,办法总比困难多,当下而言,还是踏踏实实为大学生就业想点办法、指点出路,少来一些忽悠人的歪主意吧。

走鬼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宋桂芳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