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券商国泰君安“2008年员工人均100万元天价薪酬”一事,引起媒体和读者的强烈关注。压力之下,国泰君安迅速对此作出“澄清说明”,但其解释依旧被公众所质疑。
市场由牛市转熊市已久,众多投资者被深度套牢。惨淡行情当中,券商业绩难有起色,一些机构不得不减薪裁员。在此背景下,国泰君安逆市而行,居然被曝出“人均100万元天价薪酬”的消息,无怪乎舆论瞬间哗然。
国泰君安的事情,很容易令人想起前不久美国总统奥巴马对华尔街机构高管高额分红的斥责。一国总统以“可耻”二字形容金融界部分人士的作为,与大量在市场中利益受损的投资者情绪相吻合。而投资者的情绪,大多是从道德与公平角度出发的。
其实,国泰君安天价薪酬一事备受质疑,批评者多半也是从道德与公平角度考量。国企高管不当的天价薪酬现象,被诟病已久。如今经济不景气,大规模农民工失业问题摆在眼前,许多企业高管还主动自降薪酬,在这样的情况下,个别券商还如此高调地“计提”高额薪酬,且高管与普通员工的分配差距被疑为相当大,其引发公众的气愤情绪不难理解。
当然,看待一件事情是否合理,不能光凭情绪。国泰君安是一个国有资本控股的金融企业,纵然可以在公司法律限定的空间里,自由裁量薪酬的分配,但根据这家券商的收入来源构成,我们却可以指出,“计提”天价薪酬,合法但不合理。
不难发现,国泰君安巨额的薪酬与福利计提和公司的业绩存在明显的不匹配性。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该公司的净利润约为56亿元,与2007年国泰君安合并报表中的73.92亿元的净利润相比同比下降了24.24%。遗憾的是,在业绩出现较明显下降的同时,其计提的薪酬和福利费用却相比2007年提高了57%。业绩的显著下滑与薪酬计提的不降反升,不符合薪酬与业绩挂钩的公司员工薪酬定价机制的基本要求。
就国泰君安2008年的相关业务分布特征看,其利润在全国券商中排名靠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去年上半年对其所持有的中石化等法人股的减持收益。有关资料显示,2008年国泰君安仅法人股减持一项就获得了45亿元的收益;其中去年上半年该公司以每股18元的价格减持了2亿股中石化,按照其2.5元/股的成本价,仅减持中石化一项,就为公司获得了30多亿元的资本利得收益。
如果剔除国泰君安去年减持中石化等公司法人股的45亿收益,其他业务的收益则约为11亿左右,低于该公司计提的32亿元的薪酬支出。薪酬计提额度远超剔除法人股减持的净利润,实际上直接损害了公司股东利益。毕竟,不论国泰君安计提的薪资是当期发放还是其他财务处理方式,在财务上一经计提,就成为公司管理层与员工的资产,而非公司资产。
如此看来,此类享受着政府资源倾斜的企业,此类治理上虽有改善,但普遍仍处于靠天吃饭的证券业企业,在整个市场低迷之时,员工居然可以获得令人讶异的薪酬,的确缺少合理与公平。
进一步看,国泰君安天价薪酬事件,也再次暴露了国企公司治理结构的缺失、国企股东的缺位以及由此带来的较高的委托代理成本问题。当前,包括国泰君安在内的许多国企都实行了公司制,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与经营管理层“三驾马车”相互牵制的现代企业制度。遗憾的是,公司董事会通过了管理层的巨额薪酬计提方案,还是反映出国企过长的委托代理链条所带来的高代理成本问题,以及管理层的道德风险问题。
国企薪资问题特别是垄断国企的薪资问题历来饱受社会质疑,它既涉及国企人事体制与公司治理机制的不完全市场化,又涵盖了国企高管与员工薪资定价机制的技术考量,更牵涉到整个社会心理与价值体系等。就国泰君安这一事件而言,国有企业代理人利益诉求的显性化与国有企业员工薪资定价机制的软约束,同样不可避免地加剧了社会对国有资产流失的担忧,也再次激起人们对国企高管和员工薪资定价机制的反思。
作者:
一财
编辑:
张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