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评论 > 正文
孙立坚:从投行的消失反思金融创新
2008年09月26日 10:16上海商报 】 【打印

作者:孙立坚

提要:对于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金融创新可能带来的负面效果比成熟市场更大。但没有金融创新能力,我们的经济就永远要受制于人。

美联储近日批准高盛、摩根士丹利变身为商业银行,我把其意义看得比美国7000亿美元的救助计划还重要。因为流动性注入的救助计划毕竟只是缓解金融机构遭挤兑的风险,但这一决定却释放了美国政府重建金融体系的思路。

首先,告别投资银行引领华尔街创造金融财富的那个“辉煌时代”,意味着美国的金融体系将从偏离实体经济发展的“宇宙天空”中重新着陆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服务宗旨上。其次,这样做是为了强化美国商业银行的阵营和核心竞争力,支撑美国实体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稳定的融资渠道和控制风险的管理能力。第三,美国负债的经济结构要求其消费者的储蓄水平大大提高,而帮助民众提供给他们安全的金融产品也是美国金融业再建的方向。所以,两投行的加盟会很好地实现这一控制风险的发展思路。

说到底,这次次贷风波是美国金融机构滥用金融创新工具的结果。所谓“滥用”,是指金融机构利用全球的流动性过剩环境无休止地追逐利益,同时利用金融创新工具转嫁次贷业务被放大后所积累的系统性风险,最后绑架了政府,也绑架了海外投资者,让他们来为自己吹大的泡沫破裂买单!可是另一方面,正是由于美国金融体系的创新能力,才扶持出很多有潜力的个人去创业和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他们的投资风险,通过美国成熟的金融市场加以合理的分散和吸收。如果没有美国金融体系的强大,也就不可能有美国今天拥有全世界最多的品牌和最好的技术以及一流的服务,他们得到了产品价值链上的高端部分。

所以,金融创新是把双刃剑。而美国这次金融风暴的本质是监管部门的监管模式还停留在巴塞尔协议的资本和风险的水平上,因而忽视了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道德风险的致命问题。这一惨剧正在引起以“制造业为生”的东亚经济进行痛苦的反思,也在引起 “金融支撑消费”的美国经济面临发展模式的挑战。总之,无论是哪一个经济发展模式,既不能抹煞金融创新对企业成长和市场繁荣的积极意义,也不能小视金融创新所带来的风险繁殖的杀伤能力。

实际上,东亚各国多年来一直通过对金融要素价格的“抑制”战略,来保证自己出口企业的价格竞争力。“金融抑制”战略客观上也造成了我们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因为中国金融体系在要素价格管制下,缺乏金融创新的动力和能力,使中国大众的财富价值受到市场风险的影响十分明显,进而产生中小企业严重的融资困难。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大家感到我们的资本市场没有正确的价格风向标,只能靠短线操作追涨杀跌。当然,中国的资本市场还存在更为严重的制度缺陷等问题,但我们不可否认金融创新机制的缺乏也是中国股市无法发挥引导健康的投融资活动和创造财富价值这些基本功能的原因之一。另外,中国的银行体系也因为缺乏金融创新的动力和能力,使得各种风险积压在金融体系内部,无法通过市场手段加以规避和分散。东亚外汇资产严重受损于本次美国次贷风波的最大教训是,没有金融创新能力,就无法在经济全球化的舞台上体现自己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就不得不因为自己事前的“无知” 而为事后风险解囊买单。

不可否认,对于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金融创新可能带来的负面效果比成熟市场要大得多。尽管如此,中国依然一刻也不能放缓我们对金融创新活动的探索。否则,中国的企业无法做强做大,中国的金融机构会永远感到力不从心,中国的产业价值也会永远处于“微笑曲线”的低端,而中国的决策部门将会更加感到政策目标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性,中国社会整体的风险承受能力也就永远无法提高。

(作者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孙立坚   编辑: 彭远文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新闻图片花花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