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评论 > 正文
西安晚报:中秋假距中秋节还有多远
2008年09月14日 11:40西安晚报 】 【打印

  中秋节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合法假期。不过,这是否意味着该节日就一定可以过得更好?或不尽然。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说的那样,“节日”与“假日”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节日”基本上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而“假日”只是按规定可以自由支配、可以不工作不学习的日子。

  由此说来,有了中秋假,并不等于一定就能过好中秋节。中秋假给出的闲暇,只是过好中秋节的一个有利条件。如果要想度过一个韵味十足的月圆之夜,还有必要充分挖掘中秋节的真正“节味”。

  中秋节之“节味”,在于多样性的文化内涵,而不在“月饼旅行”,更不在吃吃喝喝。确实,中秋节原本是一个极其“文化”的节日。这一节日首先具有典型的审美性,充满文学美学色彩。在中国文化中,月亮不仅是一个自然星体,也早已成了一个历史的、传说的、文学的和美学的概念,是典型的审美对象;与此同时,中秋节也成为一种非常典型的中国文化符号,围绕着中秋节产生了那么多的文学艺术作品。

  其次,这一被称为“团圆节”的节日,展现的是中国独有的亲情文化。借“天涯共此时”的月圆之机,通过节庆仪式对亲情进行表达乃至渲染,使沧桑长者颐享天伦,懵懂幼者读懂亲情,客乡游子遥寄相思,这是提升亲情意识的极佳途径,这种亲情文化最具中国特色。

  还有,这一节日也体现出人对自然的敬畏。人们在中秋之时拜月祈月,既是祈求自然眷顾的努力,也是对自身命运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求解。在很大程度上,中秋节可视为人与自然和谐文化的结晶。

  正因如此丰厚的文化底蕴,中秋节才成为我国第二大传统节日。然而现在看来,中秋节与相应的文化传统正渐行渐远,所蕴含的文化魅力也逐渐衰落。比如很多人没有了吟诗赋月的能力;交通和通讯的发展,使得人们的亲情维护不再特别看重节日的团聚;科学的发展,也使人们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对月亮的敬畏感……正是由于该节日的文化质感的不断流失,很多人才痛感“节味”越来越淡,原本优雅的“中秋文化”才会被越来越庸俗的“月饼文化”所替代。

  所以,真想过好中秋,就莫要忘了“节味”。当然,逢节假日究竟是“过节”为主,还是“休假”为重,本身并不是特别重要;在往往重叠的节假日中真要区分两者内容,也殊为不易。但是,如果上升到保护和继承传统文化符号的高度,其间的微妙之处,亦有计较一番的必要。每个人或都应该问一句:我的“中秋假”离“中秋节”还有多远? (郭之纯)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郭之纯   编辑: 贺庆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