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评论 > 正文
各大外媒负责人谈北京奥运会:展现中国整体面貌图
2008年08月08日 09:42人民日报 】 【打印

俄新社社长米罗纽克:奥运筹办非常出色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于宏建

俄新社社长斯韦特兰娜·米罗纽克热情干练,在俄罗斯新闻界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去年米罗纽克获得了两大骄人奖项:时任俄总统普京10月在克里姆林宫向米罗纽克颁发荣誉勋章,以表彰她为新闻事业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作为为中俄“国家年”活动做出突出贡献的友好人士,米罗纽克11月获得中国政府颁发的中俄“国家年”奖状。在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夕,米罗纽克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我曾多次去过中国,这一次意义非同寻常。我非常珍视这次机会,希望盛大的奥运开幕式能够展示中国灿烂悠久的历史和飞速发展的现状,给所有观众和参与者留下难以忘怀的永久记忆,成为奥运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里程碑。”即将以人民日报特邀嘉宾身份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米罗纽克兴奋地谈起了自己的感受。

对中国政府为举办一届奥运史上有特色、高水平的体育盛会所做的工作,米罗纽克给予高度评价。她说,奥运会是人类规模宏大的体育盛事,也是将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的节日。中国为这个盛大节日所做的准备工作体现了非常高的水平,建设了一大批充分考虑赛后使用问题的现代化运动场馆,在交通、生态、安保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创造了优越的比赛条件,也为报道奥运赛事的新闻记者提供了很大便利。

作为俄罗斯国家通讯社,俄新社高度重视北京奥运会的新闻报道。米罗纽克介绍说,奥运期间俄新社特派记者和在京常驻记者将直接从体育赛场发回生动的现场报道。俄新网开设的奥运专栏,每天更新的稿量不会少于75条消息和30张图片,读者不仅可以及时掌握大量文字、图片和视频信息,还可以看到俄罗斯运动员重要比赛场次的网络视频直播和现场采访。与此同时,俄新社还适时推出有关奥运历史、奥运项目、运动员介绍等相关报道,增加对中国名胜古迹、历史传统、民俗风情及旅游信息介绍的专栏。

米罗纽克认为,通过媒体的充分报道和宣传,世界各国人民可以更加积极地投身于奥林匹克运动,将健美的体魄、坚强的意志和非凡的智慧完美结合。中国政府倡导全民健身已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极大推动了北京奥运会各项筹备工作的展开。

日本《朝日新闻》总编辑粕谷卓志:日本民众关注北京

本报驻日本记者 于 青

8月8日晚,日本《朝日新闻》总编辑粕谷卓志将在“鸟巢”观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日前在东京,粕谷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粕谷说,“现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在即,我由衷期待北京奥运会取得圆满成功。北京奥运会将名副其实地成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届奥运会,也是全世界关注的大舞台。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将极大鼓舞新兴发展中国家。我们希望中国通过举办奥运会,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取得更好的发展。”

粕谷说,日本民众可能是世界上最热爱奥林匹克事业的群体之一。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是日本战后复兴、经济高速发展的象征。为了举办东京奥运会,日本建设了高速公路,开通了新干线列车。说到奥林匹克,日本民众都有很具体、很深刻的认识。北京奥运会是奥林匹克历史上第三次在亚洲举办的奥运会,是奥运会时隔20年后再次来到亚洲,东道主是日本的近邻,因此日本民众的关注度很高。此次日本派出了历史上人数最多的一次奥运会参赛团队,随着比赛日程逐步展开,日本民众对北京奥运会的关注度无疑将进一步增高。

粕谷告诉记者,朝日新闻社为报道北京奥运会,派出了由50名记者组成的奥运报道团,人数比雅典奥运会多了近一倍。除了在国际新闻中心有专用区,还在崇文门饭店租用了一层供记者报道专用。就版面而言,奥运会期间,除了头版报道主要新闻外,每天的早刊用4个专版、晚刊用3个专版报道比赛消息、选手特写和中国当地新闻等,在报纸版面上通过图片和文字,多角度地进行奥运报道。奥运会期间,我们还计划每天空运1000份报纸到北京,让在北京的日本运动员和观众更多地了解北京奥运会。体育是超越国界、种族和政治的盛会。世界各国人民希望在感受相同的梦想、相同的欢乐中增进相互理解,实现世界和平。作为媒体,要尽力超越政治障碍,把体育本来的魅力展现给读者和观众。正如北京奥运会的口号那样:“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把奥林匹克运动的理念传播给更多的人。

美国《纽约时报》副董事长戈尔登:追求纯粹奥运精神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 何洪泽

美国《纽约时报》副董事长迈克尔·戈尔登先生应人民日报社的邀请,将专程前往北京,出席奥运会开幕式。临行前,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表达了他对北京奥运之行的“兴奋和期待”。他说,能应邀参加奥运会开幕式和中国国家领导人主持的北京奥运会“国宴”,他感到非常荣幸;对于能亲临现场感受北京奥运会的热烈气氛,他感到非常高兴。

戈尔登告诉记者,《纽约时报》作为美国主要报纸之一,对奥运会一向十分关注,对这次北京奥运会更是格外重视。报社不仅派了20多人的体育记者团队前往北京,还动员了该报常驻北京和上海的记者共同参加报道。纽约还有许多编辑做后援。与以往奥运会报道不同的是,由于媒体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纽约时报》现在也进行24小时的滚动报道,为该报网络版提供新闻和图片。另外,《纽约时报》集团旗下还有《国际先驱论坛报》和《波士顿环球时报》以及15份地区报纸,它们都要依靠在北京的报道团队发稿,所以采访奥运会记者的任务不轻。不过, 戈尔登强调,《纽约时报》的优势不在新闻的数量,而是以深度报道和分析评论见长。

美国是个体育强国,在国际比赛中夺冠不是大新闻。不过,戈尔登认为,美国人对奥运会还是很在意的,毕竟这是最大规模的国际体育比赛,涉及到国家的荣誉。他不赞成将奥运会政治化。戈尔登说,奥运会是全人类的体育盛会,是运动员表演的场所。它能把不同肤色、不同国籍、不同种族的人聚集在一起,公平竞争,展示每一个人最卓越的能力,促进和平与友谊,这就是奥林匹克精神。奥运会不应有政治,不应有兴奋剂,不应有裁判偏袒,不应有年龄欺骗,甚至不应有不惜一切夺取金牌的做法。奥林匹克运动面临的挑战是商业化和政治化,体育与商业的联系越来越多,受赞助商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加上恐怖主义和各种政治组织及政治人物都想利用奥运会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对奥林匹克运动是很大的伤害。

戈尔登高度评价中国政府和人民为举办北京奥运会而做的努力。他以雅典奥运会为例,说明举办一次成功的奥运会很不容易,有防止恐怖主义问题,有场馆建设问题,还有交通问题等等。他说,中国政府和人民尽了最大的努力,希望最后能解决空气污染问题,使北京奥运会取得成功。

戈尔登对中国的体育爱好者提出自己的建议:高高兴兴看奥运会,让奥运会快乐有趣,为所有的运动员喝彩欢呼。

韩国东亚日报社社长金载昊:盛会已成功一大半

本报驻韩国记者 莽九晨

近日,韩国东亚日报社社长金载昊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畅谈自己对北京奥运会的期待以及对媒体如何促进韩中两国民间友谊等问题的看法。金载昊表示,北京奥运会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支持,应该说北京奥运会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金载昊说:“奥运会是世界人民的节日,也是举办国的骄傲。众所周知,中国为奥运会进行了精心的筹备,现在已经全部完成各项准备工作。迄今为止,北京奥运会是历届奥运会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出代表队参加,这足以看出世界各国对北京奥运会的支持和信赖。”

金载昊表示,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最近这些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令人刮目相看,更加吸引了世人对中国的关注。

金载昊说,“我听说,很多中国人自愿充当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在赛场内外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另外,广大北京市民积极响应政府关于车辆‘单双号限行’政策,为奥运会的顺利举行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北京奥运会赢得了全体中国人民的支持,虽然北京奥运会还没有开幕,但应该说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金载昊表示:“《东亚日报》派出了特别报道组,人员数量是历届奥运报道组最多的。之所以派出这样大规模的奥运报道组,不仅仅是因为韩中两国地理上相近,更重要的是因为韩中建交短短16年来,中国就已经成为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韩国国内对中国的关注和重视程度日益高涨。”金载昊说,《东亚日报》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不仅要报道体育赛事,还会全方位地报道中国的文化和取得的成就,力求为韩国读者呈现一个全面、真实的中国。

金载昊最后说,加强韩中两国媒体间的交流与合作十分必要,《东亚日报》和《人民日报》都是韩中两国的代表性媒体,双方有着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希望今后不断加强合作。

英国《金融时报》总编辑巴伯:全面报道当代中国

本报驻英国记者 王如君

“正像全世界的人一样,我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有很高的期待。”英国《金融时报》总编辑莱诺·巴伯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巴伯指出,我们当然会看到超一流的赛事,看到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看到好莱坞大片式的精彩舞台。但与此同时,我也希望看到那些充满人性化的时刻:某位运动员因功亏一篑而大为遗憾,某个国家的运动员因意外获胜而备感自豪。最为重要的是,要看到那些我们心目中现代中国的形象。

巴伯说,我们《金融时报》将通过报纸和网络向广大读者提供快速而有深度的报道。但我们并不认为奥运会只是一次体育事件,奥运会为全世界提供了一扇观察中国的窗户。我们将发动本报驻北京和上海的记者、香港和伦敦的特派记者进行全面报道,充分展示当代中国的风采。

关于各国政府如何在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中发挥作用,巴伯认为,各国政府应当明白:获得奖牌并不等于一切。奥林匹克运动之所以历久经年,是因为这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同时也是全球性的竞赛。任何象征性的举动和讲话都会产生影响,所以,言行举止都需要仔细斟酌,因为奥运会上的举动都会向全世界数以亿计的观众直播。

关于英中两国媒体合作,巴伯建议,我们应该考虑进行新闻编辑业务交流的可能。通过这种交流,两国记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彼此对新闻的编辑、判断,更好地了解两国的社会实情。另一种可能是,让中国高级编辑访问英国或英国高级编辑访问中国时,都能参加对方的编前会。

巴伯最后强调说,“我们必须支持开放市场和敞开胸怀,因为只有信息自由流动,才会促进彼此理解。我作为一名语言学家,自己十分相信研究语言的重要价值。为了让更多的英国人了解中国,我认为现在该设立一个新的奖项——当代中国最佳报道奖,由英中两国知名记者评选,这个建议如何呢?”

越南《人民报》总编辑丁世兄:越南民众充满期待

本报记者 刘 刚

越南《人民报》是越南共产党中央机关报,是越南媒体的旗舰,在报道国内外重大事件时以其“权威性、公正性”赢得了国内外受众的口碑。2008年北京奥运会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盛会,更是全世界人民参与奥林匹克运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盛会。值此全人类共享奥林匹克盛宴之际,越南《人民报》总编辑丁世兄接受了本报的独家专访,畅谈媒体合作,寄语北京奥运。

丁世兄说,北京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近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让世界叹服,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荣誉,也使包括越南在内的全亚洲感到自豪。“而众多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不仅使奥林匹克盛宴更加光彩夺目,也足以证明奥林匹克运动在我们共同生活的这颗行星上的重要意义。”

在谈及北京奥运会筹备工作时,丁世兄对中国政府、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做出的巨大努力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北京的比赛场馆、奥运村、新闻中心等设施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奥运安保工作卓有成效。丁世兄对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印象深刻,称赞“他们无微不至、专业的服务和洋溢着喜悦的微笑是北京最生动的名片”。

在越南,与奥运主题有关的活动精彩纷呈,引得众多媒体竞相关注。与报道其他国际重大体育赛事一样,《人民报》负责北京奥运会新闻报道的团队将与其他媒体合作,对奥运会进行及时跟踪报道。据丁世兄介绍,《人民报》将以该报常驻北京记者站、北京奥运会官方网站和国际奥委会官方网站信息为源头进行精选,及时、快速报道北京奥运会。

丁世兄说,越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武术、羽毛球、跆拳道是越南在东南亚运动会上摘金夺银的优势项目。越南在2003年成功举办第二十二届东南亚运动会后,民众“参与体育、热爱体育”的旋风在国内刮起。奥林匹克运动在越南蔚然成风,“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给摩托车王国带来了新的活力。2008年不仅点燃了中国的奥运激情,传递了中国人民的奥运梦想,也让越南再一次与奥运亲密接触。2008年北京奥运会让越南充满期待。越南代表团共54人,其中运动员21名,分别参加跆拳道、举重、羽毛球、体操、射击、游泳、田径和武术共8个项目的比赛,出席人数和参赛项目是历届奥运会最多的一次。

丁世兄介绍说,越南民众希望越南军团能在举重、跆拳道和羽毛球三个项目上摘取奖牌,同时他祝愿以“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为主题的北京奥运会取得圆满成功。

丁世兄认为,越中两国友好交流频繁,多领域合作硕果累累,两国媒体在增进越中友谊、深化双方全面合作方面功不可没。几年来,越南媒体特别是《人民报》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来加强两国在传媒领域的合作。但两国主流媒体在信息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仍有很大潜力。丁世兄认为,两国主流媒体应进一步加强对睦邻友好、传统合作的宣传,促进越中友谊之树常青。

韩国中央日报社会长洪锡炫:展现中国整体面貌

本报驻韩国记者 莽九晨

“我们不仅报道奥运会体育赛事,还要为全面报道中国而努力。”韩国中央日报社会长洪锡炫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洪锡炫说:“中国在亚洲的地位举足轻重。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亚洲时代正在到来,而中国将在其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洪锡炫认为,中国与韩国、日本等东北亚国家以及东盟各国不断加强合作,逐渐扩大亚洲的影响力。希望北京奥运会能成为亚洲时代来临的序幕,成为举世瞩目的盛事。

对于如何动员更多民众广泛参与奥林匹克事业,洪锡炫表示,只有市民积极参与,奥运会这样的巨大国际赛事才能举办成功。当然,市民如果能自发参与是最好不过的了,但像交通、住宿等公共领域的问题,就需要政府积极地协调,以赢得市民的热情参与和协助。

洪锡炫介绍说:“在韩国各家媒体中,《中央日报》是唯一设立中国研究所的媒体,这足以体现我们对中国的重视程度。此次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央日报》不仅派遣中国研究所的记者前往北京,还将派遣文化、体育、社会等多个部门的记者前往北京进行与奥运会相关的报道,目的就是将中国的整体面貌展现给韩国读者。当然,在报道过程中,我们会在体育赛事上倾注大量精力,这与以往的奥运报道相似。但是,我们不仅报道奥运体育赛事,还要为全面报道中国而努力。因为中国正在迅速发展,我们有必要对中国进行更加细致深入的报道。我们的报道重点是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报道中国发生了哪些变化。对于这些内容,相信韩国读者会十分感兴趣。”

谈及如何加强韩中两国主流媒体之间的合作,洪锡炫强调,新闻媒体在韩中两国间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为增进两国国民的了解,两国媒体应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因此,两国主流媒体应该本着相互理解的原则,不断加强交流,在维持现有交流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

在谈到媒体如何为增进韩中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做出贡献时,洪锡炫说,媒体记者需要深入了解报道对象国,注意积累对方国家的相关知识,了解对方国家所具有的特殊社会环境,只有正确掌握了对方国家的情况,才能正确地认识对方国家,才能公正客观地进行报道。韩中两国媒体只有遵循客观公正的报道态度,向各自国家的读者正确传达对方国家的各种信息,才能真正为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做出贡献。

新加坡报业控股集团主席陈庆炎:奥运精神发扬光大

本报记者 张 蕾 裴广江

在北京奥运会即将来临之际,拥有《联合早报》和《海峡时报》两家知名报社的新加坡报业控股集团主席陈庆炎先生接受了本报的书面采访。

陈庆炎表示,中国人民在筹办奥运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期待圆满成功的决心有目共睹。中国政府和人民为北京奥运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相信,这样的努力会得到世界的掌声。他期待着即将开幕的北京奥运会成为有史以来最有特色的奥运会之一,让全球体育选手在公平的舞台上展现出最佳水平,让北京乃至整个中国在世界舞台上也展现出自信和优雅的一面。

陈庆炎认为,奥林匹克精神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这与新加坡向来推崇开放的心态和对文化差异的包容和理解不谋而合。他提到,今年新加坡荣幸地获得了2010年第一届青年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希望能够借鉴北京举办奥运会的经验,办好新加坡青奥会,让奥运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

陈庆炎介绍说,为了报道北京奥运会,新加坡报业控股集团下属的两大旗舰报《联合早报》和《海峡时报》都将派出精干的记者团奔赴北京,和当地特派员一起,采访发生在奥运会期间的新闻。

在谈到加强新中两国新闻交流合作时,陈庆炎表现出十分的关切。他说,自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邓小平先生的南方谈话中对新加坡管理模式的肯定,使中国的“新加坡热”迅速升温,政府官员和知识界对新加坡产生了巨大的兴趣,让新中两国各方面的交流都非常热烈,其中也包括新闻界。据不完全统计,从1990年新中建交至今,到新加坡报业控股公司的华文报集团访问交流的中国代表团有500多个,人数超过5000。

陈庆炎表示,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力量的蓬勃成长,新加坡各界对中国的关注也在不断加强,媒体在不断加强对中国的报道。《联合早报》2003年开辟了《早报中国》专版,将所有的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新闻集中起来,突出处理。这一专版,成为新加坡人了解中国时事的重要渠道。他期待新中两国的主流媒体能在各自的新闻平台上对对方进行深入、认真和严谨的报道,并且在新闻和文化交流的层面上,有更加深入的合作。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于宏建   编辑: 彭远文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