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丰慧
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日前说:“我不同意一些说法,认为现在要抗震救灾,就要放松或调整宏观政策,我们可以有别的理由来讨论是否要调整宏观政策,但抗震救灾本身不是调整货币政策的理由。”(5月26日《上海证券报》)。
四川汶川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8.0级地震,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损失;当前,震后重建工作马上就要启动。有市场人士指出,为了支持抗震救灾,特别是灾后重建,从紧的货币政策应适当松动。但是,许多专家认为,四川汶川地震没有改变我国经济格局和基本面,因此,从紧货币政策不应有任何松动。对此,笔者认为,地震虽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的基本面,但是,从紧货币政策必须在区域上、项目上更加具有灵活性。
从紧货币政策的大前提不能改变。因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就是“三过”问题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依然突出;通胀风险虽然处在有效控制范围之内,但由结构性向全局性蔓延趋势仍然存在,仍需坚持宏观调控,落实“两防”政策措施。而宏观调控中最主要的手段是货币政策,因此年初确定的从紧货币政策还不能松懈和放松。
而这次四川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严重。虽然数据还没有完整统计出来,但是,一些专家预测,可能要超过年初雪灾造成的损失达到2000亿元,也有专家认为最终会接近5000亿元。在5月21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说,初步估算表明,汶川地震造成中央企业的经济损失在300亿元以上。据初步统计,四川省14207家工业企业受灾,直接经济损失670亿元,商业服务业直接损失200亿元。假如按照总损失2000亿元,加上年初雪灾造成的1516.5亿元,两项大的自然灾害总计损失就达到了3516.5亿元。全面恢复地震灾区经济,做好灾区重建工作,任务十分艰巨,需要投入资金量相当大。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加区别的一味坚持从紧的货币政策,必然影响到抗震救灾,特别是灾后重建工作。我们注意到,事实上,央行已经宣布对灾区采取有区别性的金融政策,包括重建信贷规模不受限制等,意味着灾区银根将适当放松,其他相关经济配套政策也会随之出台。货币政策在区域上必须区别对待,也就是说,对于四川灾区的货币政策要适时适度放松,以使灾区金融部门利用信贷支持抗震救灾和灾区重建。国家财政政策已经对灾区实行了大力支持,今年中央财政安排700亿灾区重建基金,并安排250亿元用于救援行动;民间资金也都开始支援灾区建设,全社会给灾区捐款达到160亿元。加上未来的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投入,灾区重建资金累计将超过1000亿元。因此,货币政策在区域上没有不适度放松的理由。
同时,抗震救灾,灾区重建,仅仅依靠四川灾区本身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全国的支援和支持,比如:胡锦涛总书记刚刚视察过的浙江帐篷生产企业、河北平板房生产企业等。这些企业任务重、产品需求时间紧急,一旦企业需要流动资金,金融企业应该大力支持,在信贷规模控制上应该具有灵活性。今后,灾区重建中全国类似浙江帐篷生产、河北平板房生产的企业很多,因此,货币政策必须在其他地区的具体支持灾区建设的企业和项目上适度松动。
总之,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要求,在从紧货币政策的大前提下,必须在四川灾区实施区域货币政策,在其他地区具体支持灾区的生产企业和项目上实施区别信贷政策,在具体操作上要求从紧货币政策更具灵活性。
作者:
余丰慧
编辑:
王平伟
|